《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3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实末将也不爱住京师”

    吴三桂沉吟了一下,终是笑道:“京师之中,勋戚权贵极多,我辈不过是武夫,到底不曾被人看在眼中。在关宁一带,才感觉能呼吸自若。”

    他如此坦白,张守仁哈哈一笑,却是不方便接这个话题了。

    末世之时,就是武将心思容易变化之时,现在辽镇上下都是隐隐有不臣之心,最少,也是有以藩镇自居的想法了。

    “征虏如果真的想回,不妨在登莱镇总镇的人选上,想一想办法。”

    彼此笑过一回之后,吴三桂却是正色道:“依末将看,朝中不放征虏回去,要紧之处就在总镇的人选难定”

    “长伯,你真是聪明,我已经明白了。”

    “呵呵,征虏也只是身在局中才没有想到,并不是末将聪明。”

    吴三桂身形潇洒利落的抱了抱拳,又对着其余的浮山诸将打过招呼,这才转身离去。

第1173章 将门(2)() 
这种将门世家子的风范也是引得浮山众将十分羡慕,纷纷回礼。

    只有孙良栋哼了一声,面露不屑:“纵不是纨绔子弟,也只是样子货罢了。”

    钱文路笑道:“你又来嫉恨人家了,凭什么人家长的好就是样子货,人家可是带着家丁在几万东虏阵中把父亲救出来的少年英雄。”

    “吹牛吧,真是几万东虏,不要说带几百家丁,给他几千家丁看行不行。咱们又不是没和东虏打过至于我说他是样子货,是说他对兵丁的态度,别看他对咱们大人十分恭谨,但对家丁亲兵却是高高在上的模样,你们看到他刚刚上马是怎么上的没有?”

    这么一说,众人才想起来,刚刚吴三桂上马的时候,吴家的一个家丁躬身趴在地上,由着吴三桂踩在后背之后上了马。

    这个动作,彼此都是熟极而流,没有什么不自在的感觉,可见平时吴三桂就是这种贵公子的心性习惯,没有什么觉得别扭的地方。

    这么一说,众人便是了然,怪不得吴三桂一心结好浮山,对张守仁十分恭谨客气,而孙良栋却是对此人看不大顺眼的样子。

    “那个家丁刚刚我和他闲聊过,一身横练功夫真是了得,枪法也是十年以上的功夫,这样的猛将,恐怕建奴白甲也得两三个才敌他的过,但在吴家,也就是一个他娘的马凳子啊!”

    孙良栋愤愤不平,其余各人也是默然,但看向张守仁的眼神也是更加崇敬了。

    如果不是张守仁,大家只是穷军户一个,没有现在的这一身本事。

    但就算有这一身本事,没有张守仁,可能自己也就是一个马凳子,还得和别的有大本事的人竟争这个马凳子的职位。

    在大明军中,由于开国时太祖皇帝允诺军中诸将彼此长保富贵,皇位由朱家世袭,而军中职位则是有开国立功诸将家中世袭,这话是见诸史书,确实是太祖亲口所说,所以大明的武官向来就是世袭,太祖年间武官袭职还要考试弓马,太宗皇帝时为了邀买人心,把考试这一层就给取消,武官袭职,到了年纪便可以到兵部办手续,十分方便。

    这么一来,世家永远是世家,将门就一直是将门,西北的麻家,尤家,贺家,山东的倪家和丘家,辽东的祖家,都是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超级将门。

    就算是李成梁,说是四十之后以穷酸秀才的身份投军,一路到辽镇大帅封伯爵,其实李家原本也是军户世家,在军中亦是有根基的。

    大明军中这样壁垒分明,豪杰志士想要出头也绝非易事,整个体系僵化停滞,军队的战斗力只能靠将领的家丁,就又造成私兵化部曲化,将领指挥不灵,只顾私欲而罔顾国事,明末军队几乎一场象样的仗也没打过,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此。

    “不论如何,算是欠了吴长伯一个小小人情。”

    张守仁的神色是十分轻松,吴三桂确实很聪明,而且辽西将门消息灵通,手眼通天,想必和宫中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1174章 将门(3)() 
对张守仁甚至是薛国观都摸不着头脑的事,吴三桂倒是十分清楚。

    现在朝廷迟迟不放他们回浮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还没找着登莱镇总兵官的人选。

    这个人选实在是难产的很,将心比心,如果是有实力的总兵,到登莱这样不要紧的军镇和张守仁这样手握重兵的大将打擂台唱对台戏,把精力功夫用在这个上头,怕是谁也不会愿意。

    河南的陈洪范,湖广一带的罗岱,张任学,还有辽镇或蓟镇的一些有实力的大将,调这些人到登莱,朝廷自己都不乐意。

    这些武将都是在对流贼的战场上打出来的,未必有多强的实力,但是十分听话,调遣起来十分方便,而左光先和曹变蛟等大将是绝不可能调到登莱闲置的。

    没有实力的大将,便是代表没有威望,朝廷信不过,调这样的将领到浮山,连块招牌的作用都不顶,又是何苦?

    至于有威望有资历的将领,想来自己也是不会愿意到登莱去受张守仁的摆布,自寻难堪的。

    所以这是两难的境地,当初崇祯一拍脑袋,硬是要压张守仁半级,此时却是十分为难和头疼,总不能把登莱总镇的位子空在那儿,那样岂不是更大的笑话?

    “既然如此,赶紧请薛阁老推荐个合适的人选便是。想来皇上正在头疼,人选合适,便一定会允准。”

    “是啊,不过这个人选,也是十分为难啊。”

    “嗯,想来想去,确实很难找到合适的。”

    众人想着总兵人选的时候,孙良栋却又向张守仁问道:“大人,适才您说不会组建水师,恢复旅顺,辽镇物资,你没有办法保障,为什么祖帅和吴帅几个,反而十分高兴的模样?”

    他这么一说,众人也是想到了此节,不禁都是问道:“是啊,刚刚俺们见了,也是十分奇怪,不过大人好象十分明白的样子,俺们也就不好多问。”

    此时长街之上,行人无踪,除了巡夜的铺夫和五城兵马司的巡丁外,便是路过的更夫打着梆子经过。

    初春时节,又是长街漏夜,更深夜冷,但张守仁的话,却是叫人觉得更加寒意逼人。

    “朝廷一年折色三百万以上供给辽东,其余各项物资更是不计其数,水师覆灭后,只能从关宁供给,本色折色,俱是如此。这样一来,自是由关宁上下,贪污分肥。若是打登莱再辟一条线,自是分润了他们最少三四成好处去你们懂了没有?”

    “明白了。”孙良栋十分罕见的长叹口气:“就是说,为了方便分肥贪污,朝廷是不是在旅顺反攻,能不能重组水师,都是小事,甚至是不必做的事。”

    “对喽,就是这个意思。他们今晚宴请,也就是要我一个承诺。登莱镇不会运作此事,至于朝中有别人想做这件事,他们自然也会设法打消。”

    “呸,一群蠹虫!”

    “亏他们有这个脸做这样的事。”

    “岂不就是置国事于儿戏?”

    登莱诸将,都是张守仁一手调教出来,真的是没有想到,身为武将者,竟然能无耻到如此的地步。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收复失土也就罢了,别人想做这样的事,他们居然也是要出力阻止!

    “这便是辽西将门,他们手握朝廷最能打的精锐重兵,有几十万军户,彼此利益一体,在朝廷和宫中都有关系深厚的盟友,潜在的实力不是我们能撼动的”张守仁面若寒冰,一字一顿的道:“将来若有机会,自是要铲除此辈,但现在没有实力,我便不希望再听到无用的谩骂了,都闭嘴吧!”

第1175章 将来(1)() 
这也是众人头一次听张守仁提起将来。

    将来这词,对以前的浮山营诸多将领,也就是现在的登莱镇诸将暗中自己琢磨过很多回了。

    大人二十出头,已经是实职副总镇,将来干到总镇,或是什么总理,提督,武经略,想来都不是难事。

    能不能封侯伯,看来也不是不可能了。

    文官对朝堂的控制依然严密,但人人都瞧的出来,天下大乱就在眼前,还舍不得爵位,哪个武夫会真的卖命?

    朝廷到现在还是十分吝惜爵赏,张守仁的功劳,在太祖的洪武年间,太宗的永乐年间,最少也得是一个伯爵在手了,现在的朝廷,才给了一个征虏将军,羞搭搭的一个副总兵,也亏皇帝和大臣们好意思!

    将来将来怕是大人绝不止眼前的这一点格局吧

    要是大力大到能铲除辽西将门的地步,那得是什么样的?

    执掌五军都督府?复为大都督?

    授给枢密使?

    怕是有很多可能,想想便是叫人十分心热啊

    究竟能走到哪一步,还得看天下大势,还是得继续走着瞧但大人的将来,大家的将来,看来还真的是很美好呢

    “将来的事将来再说”

    入京之后,都是一些繁琐而不需要用脑子的事,姜敏这个年轻的参谋处主办也直接摞了挑子,这阵子就是休息为主了。不过,眼前的事,略一思忖,他也是找到关键所在:“大人,吴长伯不会凭白提醒咱们,怕是他已经有合适的人选,既能卖个人情给咱们,也能帮他所要举荐的人,只是他和咱们交情尚浅,不好当面直说,我看大人回去之后,修书一封给他,复信过来,人选也就定了。”

    “嗯,此事就这么办吧。”

    张守仁也是十分感慨,环首四顾,全部是高堂大厦,而寒街清冷,也是助长凄清。

    这一次的北京之行,所获极多。

    首先是整个浮山营的凝聚力更深厚,众人对他的信任和依托之感,更加强烈。

    从所见所闻和所遭遇的这些东看,大明王朝已经烂在根子上,已经是叫人有无可挽回之感。怪不得很多有识之士在这种王朝末世都另有打算,现在崇祯还算能支使的动文臣,对武将已经指挥不灵,而几年之后,就算是文臣他都指挥不动了。

    关键就是在人心向背上!

    清入关后,万夫景从,文官武将,争相投降,从北京到南京,除了和李自成在潼关和榆林一带打过几场外,南明过百万的军队望风归降,要不是剃发令下,一手好牌被多尔衮打烂了,怕是清的一统过程是最容易不过的事了。

    这种末世光景,登莱诸将已经跟着张守仁一年,读书也很不少,眼界更非当年可比,此时自是看了不少在眼中,大家的心思,经过这一次北行,自然也是为之一变。

    只是这种变化,张守仁不点明,底下的人也是装糊涂罢了,究竟走到哪一步,还是只能看将来。

第1176章 将来(2)() 
要紧的,便是打从京师离开,回到浮山。

    吴三桂果然是给张守仁推荐了一个人选,那便是前一阵子跟着卢象升的尤世威。

    论资历威望,西北将门出身的尤世威是足够了,尤世功,尤世禄,都是总兵官一级的高级将领,尤世威天启年间就已经是建昌营参将,天启七年任山海关副总兵,崇祯二年就已经是总兵官,镇守居庸关和昌平,崇祯四年任山海关总兵官,左都督,此时已经是武职官的极品了。后来率辽兵劲旅,跟着洪承畴讨贼,屡立战功,但后来经历失败,被解任听勘,崇祯十年,卢象升上奏朝廷道:“世威善抚士卒,晓军机,徒以数千客旅久驻荒山,疾作失利,今当用兵时,弃之可惜。”

    有此一语,尤世威得以复用,前一阵卢象升兵败于巨虏,杨国柱和虎大威等人在亲兵护卫下走脱,尤世威虽然没有多少兵将,但他出身是榆林,大明三边所在,也是大明天下劲兵所在,所以身边家丁很得力,也是护着尤世威在乱兵中破围而出。

    先败于剿贼战场,又再败于东虏,都是全军覆没的惨败,尤世威想复出掌重兵,任职山海关或居庸关总兵那样的重要地方是绝无可能了。而如果没有人施以援手,恐怕是要直接回家啃老米饭,退休了事。

    到张守仁那里,对朝廷来说是安插了一个重将,对辽镇来说,尤世威和辽镇关系不坏,就是在辽西起家,算是帮他一个大忙,对张守仁也是解决了一个难题,尤世威资历够,榆林顶级将门,对他在军中将来的人脉发展也有帮助,而尤世威任职时间不会长久,算是一个过度,免得以惨败后的败军之将还乡对大家来说,都是极好的选择。

    不过在尤世威来说,老将性子老而弥坚,派人传话过来,这个总兵能当,但张守仁年轻,礼貌上,一定要讲,所以要张守仁前去拜会于他,彼此熟知之后,他才会接受举荐。

    “哼,老打败仗,脾气还这么大,咱们大人好歹斩了那么多鞑子,他早早就当总兵,斩了一百个鞑子首级没有?”

    “这么摆谱,到了登莱任上,怕也不会消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