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2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后就是垒好的灶台,行军时是每个哨都有临时灶,伙头军们在大营时是按队工作,行军时就是按哨来工作。

    毕竟一个哨一百来人,一个队四百来人,拥挤在一起烧菜做饭或是打饭都太耗时间,反正营地大的很,分开来效率更高。

    在天刚黑的时候,帐篷一顶顶的就搭建了起来,将作处制的琉璃灯很厚又透光,不怕摔打这年头又没有水泥地什么的,这种泥土地摔一下还真的不怕坏一盏盏的琉璃灯在帐篷里点着了,星星点点,犹如一个个璀璨的星辰,暮色之中,如果从远处看过去,就是一处美到极致的,令人心醉神迷的无上美景。

    这样的宿营地,对李佥事一行人来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一时间,所有人都是看的呆了。

第750章 计算(1)() 
第二百九十九章计算

    等工兵们把张守仁的帅帐和客人用的帐篷搭好后,就有亲兵来延请张守仁和李佥事一行入营。

    宿营的安排和种种物资的提调都是中军和仓储的事,所以张世强和张世禄等人忙的满头大汗,一时半会的都消停不下来。

    营地里就是人声鼎沸,十分嘈杂,士兵们走了大半天,虽然十分疲惫的样子,但还是大声说笑着,嘻闹着,甚至是在追打着。

    “贵营天黑后不禁喧哗吗?”

    大冷的天,李佥事额角上汗迹十分明显,今天的事情实在是突破了他的认识能力,使得他的眼前霍然有一片新天地。按理来说他该感觉十分欣喜,不过这冲击来的太快太突然,有点儿超过了他的接受能力了。

    “士兵行军一天,格外辛苦,宿营后不叫他们放松一下,明天哪有力气和精神再走?”张守仁哈哈大笑,对着李佥事做了一个鬼脸:“别的军伍禁止喧哗,是因为将领视士兵为奴,百般虐待,士兵心里有苦楚,一旦有人哭泣或是说话,十句有九句是在抱怨,说的火大了就当场炸营或是哗变,所以就立营后禁止任何人出声,违令者斩。李大人,你看我们浮山营,可会有这样炸营的危险没有?”

    李佥事默然摇头,这一路跟过来,加上之前和孙承宗长谈,他对浮山营也是有所了解,当知道浮山千总军官一年就有过千两银子的收入,而每个普通士兵一年也有大几十两或是过百两的收入后,他心里清楚,这一支军队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哗变的。

    而且还不止是银子的问题,还有张守仁的个人威望,平时对士兵的恩结于心和优厚的待遇,现在浮山又在屯田,本地的士兵家族要么是在盐场或是各个机构,或是在屯田范围内,外地的士兵也是把整个家族都招揽过来为张守仁效力,现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家所有的利益都是和张守仁捆绑在了一起,这样的军队哪里能有哗变的危险?

    喧哗一下就会哗变?简直是活见鬼!

    “下官懂了。”

    在饭菜的香气中,李佥事随着张守仁一行从营地最宽阔的大道上一直向前,两边是整齐有序的帐篷,一盏盏的琉璃瓦灯点在里头,帐篷里头有的士兵已经领了饭,坐在小扎凳上吃的正香,虽然是临时营地,但明显每一排帐篷都是按每个队、哨、排、什的序列搭建而成的,每个帐篷里住十人,挂一盏灯,吃完了的士兵有的坐着,有的躺了下来,更多的在一口大锅前围着,锅子里烧着热水,士兵们都解开了绑腿,脱下了鞋子,有的在挑水泡,哎哟哎哟的叫唤着,有的已经从大锅里用勺子舀了开水,倒在一个大铜盆里,兑少许冷水,就坐在原地烫脚。

    虽然也是痛的哎哟叫唤,不过泡这种热水烫脚,眉眼间还是十分舒服的样子,毕竟走了一天,脚十分疲乏,这样烫一烫泡一泡,对脚的恢复是很有好处的。

第751章 计算(2)() 
这个道理,李佥事也是懂得的,他也喜欢在晚上临睡前,要自己俊俏的健仆打一盆水,然后好好的泡一下。

    但每个小兵都有这样的安排,这样的待遇,行军不仅带着灯,还有洗脚的盆子,烧水的事情也是想到了,在这样白雪覆盖的平原野营里,居然有这样的条件来做这样的事,这个张守仁,他究竟替他的士兵想了多少?

    现在李佥事隐约明白过来了,为什么每个浮山兵提起张守仁时,那种崇拜到极致的眼神是究竟为了什么了。

    古之名将,不过是替小兵处理一下伤口,假模假式的,而实际的情形却是将领多半都是霍去病那样的,一将功成万骨枯,甚至是李广利那样的,十几万大军出关,回师的残师不足万人,一将功成,十万骨枯。

    以士兵的生命和牺牲来使自己获得功名富贵,这是一般将领,以士兵的生命和牺牲来保家卫国,这就是名将。

    然而前后的将领对士兵来说,却也是没有什么区别。

    无非是名义不同,但牺牲的都是普通的军人,是百姓的子弟,贵戚子弟可能有牺牲,但每一个贵戚子弟的牺牲,最少要以十倍和百倍的平民子弟先牺牲为代价,这才是最残酷最真实的真相。

    就是在大明,关陇贵族那样的军事贵族门阀固然是不在了,但一样有辽西将门,辽东将门,晋军、秦军、鲁军,一样都是有将门世家,这些世家出身的将领,有几个是真的把小兵的喜怒哀愁和生命看在眼里的?

    这样一想,张守仁当然就是弥足珍贵。

    他的部下,历经多次战斗,死伤极少,几乎是没有什么死伤。平时的待遇优厚是一回事,跟着张守仁出征,大半的将士都能够平安返家,这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人愿意死,为国牺牲是十分高尚的情操,必要时,人也能牺牲自己,但在这样的选择之前,每个人都宁愿牺牲的是别人,留下的是自己。

    不论是看书,听故事,听评书,或是后世的电视,电影,没有人会代入死去的和战死的英雄,人们代入的只会是立下不世奇功,成为盖世英雄的主角人物,至于那些默默死去,成为永定河边枯骨的深闺梦里人,那也只是诗人词章里的几个字,或是史书里大笔一挥的一串数字罢了。

    泡脚的,说笑的,甚至还有玩儿游戏的,不过也就是叶子戏,不准带赌注。军中还能下下棋什么的,但马吊牌九一类的东西是严禁带入,包括将领在内,谁违了规,管你是排正目还是哨官甚至队官,军法不饶,军棍一定在等着犯禁的人。

    甚至还能看到一些士兵在帐篷里头躺着看书,有灯光,虽然不是太亮,不过眼神好的年轻人用来看书也是够亮了。

    不少帐篷里头,或是小军官,或是普通的士兵,拿着的书也是千奇百怪,什么都有。

    不过多半都是浮山营标准的教材,有扫盲的,最浅显的东西,也有一些深入的,专精的书籍,比如财税方面的,算术方面,或是国学教育,又或是军事类的。

    大多数人都看的军事类的书籍,浮山营蒸蒸日上,很多士兵打算最少干到四十五岁这是浮山营最普通士兵的退役年限,五十五则是军士长到排正目一级的专业军士和底层军官的退役年限,至于哨官以上,可以干到六十以上再说。

    估计这些平均年纪二十五岁左右的浮山军人要干到六十时,天下也是太平可期了。

    整个营地,洋溢着一股轻松和自由的氛围,饭菜的香气,人吃饭时的吐噜吐噜的响声虽然是临时宿营,不过辅兵中大量的伙头兵做饭不马虎,今晚是吃的热腾腾的面条,每人还有一两样小菜,熟铁饭盒抹一点油十分光滑干净,吃了饭用干净的布一擦,就又干干净净,十分方便。

    加上人说笑的声响,各种各样的动静,甚至是奉命巡营的靴声踩过积雪时,那种囊囊的靴声也是叫人听着十分愉悦因为那代表责任,还有更要紧的——安全。

    这是一个家一样的营地,一个叫人安心和特别踏实的地方。

    在积雪犹存的营地里头,李佥事默然站立了良久。

    等他和张守仁从正中的道路上一路前行了半里地后,张守仁的帅帐才赫然出现。整个营地,包括队官在内,都是标准形式的帐篷,没有哪一个队官的帐篷比普通小兵的大上一号。事实上浮山的帐篷是特制的,外层是油面,里头是灰色棉布,耐脏,防水,防风,当然也防蚊虫毒蛇,里头住十个人也很宽敞和舒适,到了队官一级,就是自己一个帐篷,随员们在四周安帐篷,随时听候召唤和命令。

    每个队官有自己的亲兵,负责警卫和一些杂务,有助手和参谋幕僚,也有传令兵等辅助的兵种随时听候命令。

    唯一例外的就是张守仁的大帐了,五六个人高的前帐,里头能站百来十人,十分宽阔,帅帐一壁已经挂了地图,另外一侧摆好了沙盘。

    代表浮山军的红色小旗已经从浮山大营的位置换在了高密县境内,李佥事看不大懂,不过位置这般移动后,高密县城在哪儿,胶州城在哪儿,然后一路向东,哪个州,县,境内有几座山,河流蜿蜒经过在何处,哪里道路险峻难行,都是可以看的一清二楚。

    “咱们现在的距离,离济南还有六百一十七里,其中有七处地方难行,工兵营会赶在前头做紧急处理。按今天的速度,我们每天可以行进九十里到百里的距离,不过我要提醒大人,这样是每天都超支体力,前三天问题不大,到第五、六天时,士兵的储备体能会用光,第七天以上时,会损伤身体,而战马会严重掉膘,甚至会批量死亡,就算是每天喂精料也是一样。”

    “今天是二十三,如果我们放慢速度,以八十里一天的速度行军也得要八天时间才能赶到济南城下,到时候,已经是年初一了。”

第752章 军议(1)() 
第三百章军议

    张守仁神色十分严峻,甚至有点紧张,帅帐之中,队官和重要的武官们济济一堂,大家都已经清楚张守仁为什么会改变计划,由原本的年后出征改为年前紧急动员,几乎是仓促就出兵了。

    一切都是突然的,连浮山所那边都没来得及送行,很多民众和士绅,包括周炳林这样的千户和百户官们知道以后,也是连送行也没赶上,他们赶到浮山营的时候,最后的辎重大队都走的很远了。

    但等傍晚时候,军情处的最新情报使得众人明白,局面十分严峻,清军前锋的兵锋已经至高唐,清军似乎没有过年的习惯和打算,尽管清军队伍中这一次带进来不少汉军,不象前几次进兵时是以满洲兵和蒙古人为绝对主力,这一次倒是有相当数量的汉军,但这些汉军没有影响到清军的行动和决心,现在临清等城已经丢失,清军已经全师越过会通河,兵锋实际上已经直指济南了。

    济南城中只有千多兵马,根本就谈不上守城这件事,只要清军一至,必定在第一时间就会攻克城池。

    张守仁所部,一定要在清军赶至之前抵达济南,否则的话,这一次出征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那就强行军呗!”

    孙良栋的拳头在桌上的小地图上重重一砸,大声吆喝道:“六百里地,咱们七天赶至,三十那天进城,在济南城里过新年!”

    “根据参谋处的判定,”年轻英俊的姜敏皱眉道:“清军前锋,应该也是在三十左右到济南附近,年初一、初二左右,就可以主力抵达,并且攻城。”

    “这么快?”

    “是的,请看地图。”

    参谋处的工作已经是异常的扎实,在姜敏的主持下,其余几个年轻参谋军官又一次展开了东昌府到济南之间的地图,然后通过情报处对清军行动方向的一些报告,当然,这些报告不一定准确清军是走到哪儿就屠杀到哪儿,军情处的情报点在东昌和济南一带也不多,而且时间也不久,很多都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少情报根本就是情报点在被彻底夷平前紧急送出来的虽然如此,清军在济南西边的大致活动情报,也是被粗略的勾画了出来。

    “清军攻袭卢大人的不过一万五千余人,不是此前说的近十万大军。”姜敏看向众人,脸上神色异常凝重:“鞑兵入关后,号称是左右两翼,十万大军,但实际上,可能只有半数左右的兵力。”

    “五万人?”

    张世福吃了一惊的样子,眼神中也是异彩闪烁:“鞑子五万兵就敢深入畿辅,并且一直杀到山东?”

    “五万人是总数吧,其中有相当的辅兵和跟役,战兵数字可能两万人不到。伏击卢大人的也就是一万多战兵,打败高太监四万关宁兵的伏兵,其实就是一支鞑子两千人的偏师。”

    “真的假的?”

    这一次所有人都大为摇头,不少人都是一脸的不相信。

第753章 军议(2)() 
“鞑子兵力向来不多,头回入关,也就是洪太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