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1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续上涨的真相,不过对物价的把握那是没有话说的。

    现在一只活肥鸡,最便宜也得六分银子,肥壮一些的,卖个七分八分,也不是不可能。

    十来只鸡,就是两把银子,眼前一排鸡舍是一千来只,十排是多少,百排是多少?

    持续不断的出笼,又是多少?

    一买数千只,尽快出手发卖,鸡不比牛羊,小门小户的城里人也舍得买只来吃吃,鸡蛋也是补身子的好东西,家里有老人孩子的,再省也得花这个钱。

    这个商机,就是值得今天跑这么一趟了!

    “国华,老头子脸皮厚,这可得先说一句,鸡成了,我们利丰行先要!”

    “哈哈,既然你们今天来了,自然也是先尽着你们。”

    张守仁也不为难他们,养鸡原本就是要卖的,当然军中所需也大,但他的鸡场除了圈养,还打算叫农户多放养一些,鸡好养,好吃,再加上大量购买鸭苗,叫每家农户都放养鸭群,也是替军中的肉食补充预备的,还有附近的山林很多,草地也多,放羊的人却少,这一点也是叫张守仁发觉了,羊群以三五十只左右的规模,最少放他几十过百群。

    明年这时候,恐怕肉食多的吃不完了,吃不完,不卖难道留着发臭?

    “卖,卖,哈哈。”张守仁十分高兴,对着两个关系不坏的商人道:“那边是猪舍,也有一百多排,每屋两头,先养着五百头,这数字吓人否?吃不完的,也是要卖,还有这白河胶河一带,打算大量放养鸭群,挖的池塘,也是要放,还有林中养鸡,放鹅,羊,这么多好吃的,也不能尽着我的人全吃了,两位买回去,我胶莱一带的百姓,以后不必素食小菜,也能经常吃点荤腥了!”

    “大人的用意,恐怕还不止这些吧。”半天没说话的陈公子说话了,声音竟是带着颤音。眼前这一切,给他的震撼肯定不轻,所以他眉头紧皱,十分紧张的模样。

    “当然不止如此。”张守仁大笑道:“鸡舍里每天都铲粪,投入池塘,用来喂鱼肥塘,猪粪,铲起肥田,肥塘,都是好东西。有眼前这些,就是一个大生态圈,我还有什么做不到的!”

第614章 得贤(1)() 
第二百四十七章得贤

    生态圈这个概念,在场的人怕是谁也没听说过,但不妨碍陈公子继续打听详细的情形。

    张守仁有心要拉拢他,也不隐瞒,将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

    事实上在现在,有些地方也是有小型的生态圈的做法。

    比如西南的一些夷人,水稻田里养鲤鱼,一则除虫,二来收获时多一些收成,一举两得的事情。

    这样的事,只是一两件的集合,而张守仁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大型的生态圈。

    水车翻水,手压井,牧畜井,这是解决水利难题。

    挖大量的池塘,养鱼,这是为了蓄积水力和解决肥料的难题。鸡粪用来喂鱼,同时还能肥塘,积累肥力很足的肥泥,又是一举两得。

    放养的鸡鸭可以除虫,羊能去除杂草,同时它们的粪便也可以用在地里和池塘,也是整个生态圈的一部份。

    当然,这些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复杂。

    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错,整个生态圈都有崩溃的危险。

    如果张守仁只是想得到普通的田地和收成,他就不会冒这种险。

    解决了灌溉不足的麻烦,再精耕细作,多配牧畜,产量最少加三五成上去。甚至翻一倍,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但亩产一石半和亩产两石三石,解决不了大问题。

    这么兴师动众的屯田,也不是为了这么一点收益。如果现在按张守仁的生态圈的法子来搞,一亩产量,平均四石,高产六石,一点问题也没有。

    还有一条好处,水蓄积的足够了,可以种值稻米。不光是高粱和小麦等北方作物,稻米在山东这样的地方一样可以种值,而且一年几熟,产量高,价格也贵,更加的合算。

    也可以种值经济作物,这也是张守仁把所有田主佃农都雇佣下来的真实用意。

    这年头,中国人都是一个个的小农庄,自成体系,几千年来,一直就是这么自顾自的小农经济的形式,精耕细作,一家为单位,以生产自足为目的,这种方式,是十分落后的。

    简单劳动,在自然灾害面前无能为力,单人独户,如何对抗天灾。

    所以一遇灾害,一定倒霉,流离失所是轻的,象大明现在的情形,就是小农经济对抗天灾无能为力的真实写照。

    张守仁是见识过后世大农场,大农庄似的生产方式,自然不会再容忍自己的治下继续这么维持下去了。

    浮山一带,尽入掌握,而且多为军户,可以凭自己的心意进行改革,十分凑巧合宜。而且近来灾害频繁,很多大军头和田主对种地失去信心,正好给了他大量买入土地,进行自己大农庄配合生态圈计划的进行。

    如果一切顺利,一年两年之后,半个山东将成为北地江南。

    以他的财力物力威望,统合全部力量,成为农庄式的经营模式,不仅可能,而且可行。

    明末的江南地区,由于土地兼并,有些地主占地万亩,乃至几十万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大农庄的另类体现。

第615章 得贤(2)() 
加上明末时,江南商品经济十分发达,所以有大量劳动力空闲出来,这就导致一些地主的经营生产方式也出现变化,注意大规模的合作式分工式的经营生产,使得原本的把土地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方法,渐渐变成了把佃农当成生产工人的方式,这样一来,种值什么,统一由地主安排,如何种,如何灌溉,如何引水,如何防灾,都是统筹安排。

    这样的方法方式,肯定比农民自己种一小块地要先进的多,对土地潜能的利用,也是更加容易发挥。

    这些大农庄,以雇佣的农民劳动,从垦辟,到种值,管理,如何投放市场,如何利用空间,如何种值更迎合市场的作物,都是有专人精心研究,最终做出决断,然后所有人按决断进行巧妙的耕作,最终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万历年间,有一个叫潘允瑞的地主,他拥有两千亩土地,他也是使用雇工的形式经营,种值的作物品种十分多样,包括稻米,麦子、豆、菜子、棉花、蔬菜等等,这些是常规的农作物,同时他还种值西瓜,枣子、桃、柿子、樱桃、桔、李、梅等果品,还有桂花,梅花、牡丹、蔷薇、竹子、松、柏、冬青、桧、棕榈等花木。

    这种种值方法的好处,并不是张守仁自己的独特发明,在同时期的欧洲也是一样,大庄园主开始雇佣工人,大量兼并土地。

    这样做法,对农业革命有极大的好处,同时大量的失地农民只能进城当工人,这也使得同时期的欧洲工业开始蓬勃发展。

    工业发展的压力促使科学家开始研制相应的机器工具,珍妮机已经出现了,牛顿即将出世,西方已经有蒸汽机的概念,不到百年之后,蒸汽机已经开始运用在欧洲的矿区,用来带动转轮和升降机,并用来抽水,等蒸汽机用在纺织工业之后,整个西方就真正进入了蒸汽机时代,真正带动了工业革命。

    象中国这样,仍然是以小块土地为主的小农经济,固然维护着华夏文明不断绝,但想摆脱桎梏,真正腾飞,凭自身的力量是办不到的。

    小农经济产生的保守的儒家文明,对科技和技术的发展是根本持否定态度,没有科技就没有工业革命的基础,没有大量的失地农民参与,工业腾飞也无从谈起。

    况且在中国,大量农民就意味着一件事:革命。

    张守仁现在做的,对华夏文明来说,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打破传统,重新竖立一个新的生产生存的方式,以这个雄心来说,眼前的鸡鸭猪牛羊,不过是过眼云烟,无所谓的事情。

    真的把大农庄模式竖立起来,把剩余的农民劳动力赶去务工,做活,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种种机器革新,出现工业革命的真正萌芽到这种地步,中国才是如历史教科书上写的那样,有了进入资本主义的可能。

    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张守仁是死矣无憾了!

第616章 得贤(3)() 
人固有一死,如果真的能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死又何妨呢?

    在这样的大事面前,就算是军事上在做着最后的准备,张守仁还是每天都会放很大精力在这个小生态圈的,因为这个初始萌动,可能是华夏千年下来改变根本的初始。

    “下官松江陈子龙,拜见大人!”

    “这我可不敢当!”

    虽然早就有所预感,不过当长身玉立,身材气质俱佳,一看就知道是世家大族出身的读书人中的在自己面前做出被折服的样子出来,张守仁还是笑的合不拢嘴他十分的开心,高兴!

    对陈子龙,他神交久矣!

    这里的很多举措,包括一行农作物栽种的细节还是打陈子龙的书里看到的,虽然语焉不详,但有所借鉴总比瞎子走路要好的多,到底手中有一支灯笼,可以获得一些明亮的光源来照亮前路。

    从这一点来说,眼前这个生态圈计划,陈子龙也是有大功劳的!

    虽然从后世人的记忆来说,陈子龙是湮灭在明末太多的才子里头了!什么黄宗羲,顾炎武,这两个就是学术大拿,太出名了。

    还有吴伟业的圆圆曲,更是一时风骚无两。

    再有什么明末四公子,候朝宗世家公子,冒辟疆和董小宛一对壁人,秦淮诸艳就夺人眼球,还有柳如是河东君这样的十分杰出的女中豪杰。

    太耀眼了!

    明末的文士,远比将军们出名。在北宋末年,是中兴四将立下赫赫之功,谁也抢不得岳飞和韩世忠等大将的风头。

    到了明末,到处都是一曲悲歌,到处是烂糟糟的末世景像,将领么投降后如虎似狼,投降前对百姓是如狼似虎,遇民则抢,遇敌则降,这样的恶心巴拉的世界,才子佳人的故事当然更夺人眼球,更叫人唏嘘感慨。

    象陈子龙这样,虽然诗词天赋极高,被人称评极佳,但似乎是在业内人士那里出名,在坊间传闻,还是什么公子名妓之类的更加出名,至于此人更醉心经济之道,明亡后壮烈殉国,不象黄宗羲等人后来和清廷合作搞出浙江史学派等门派来,没有弟子帮着薪火相传,彼此颂扬,所以名头就更加不显了。

    不过,这个在历史上不是特别有名的人,在张守仁眼中,却是一个无上至宝。

    懂政务,懂经济,懂制造,陈子龙的书中,学识十分广博,从政府施政的公文,到判案的判例,再到工业,农业,商业,都有涉猎。从徐光启的农书再到一些奇技淫巧类的制造类的书籍,都有记录。

    这个人,是一个大贤,是没有被人发觉的宝贝!

    当然,陈子龙的学问还没有精纯到独立门户的地步,对农业和工业,也没有自己的独创。但以此人的聪慧和肯于学习,如果不是后来国事日坏,把精力用在别的地方,而是一直坚持下去,就算比不上妖孽级的大师们,成为一个全面的顶级大拿,还是很有机会的。

    这样一个人在自己眼前,张守仁笑的眼睛都眯了起来,在场的人,还真是头一回见到这位大人,笑的如此模样。

第617章 编书(1)() 
第二百四十八章编书

    “不敢,不敢,不敢!”

    面对陈子龙以下官之礼自称和揖拜,张守仁侧身让过,笑道:“我不过就是一个游击将军,卧子兄也是惠州府司理官,国朝班次向来文左武右,我可不敢拿大。”

    “大人,若是下官还在意这些俗务,也就不会在此与大人相见了。”

    陈子龙的授官是不大好,但还是正经的文官班次,他又是松江名士,几社的创始人,复社的骨干,东林的外围,正经的世家子弟和进士出身。

    这些身份,哪怕是现在武官渐渐不再如几十年前那种奴隶般的身份,但两相比较,张守仁也是和陈子龙差的太远了。

    别的不说,陈子龙若是到登州,倪宠这样的世家子弟出身的总兵也会平等相待,倪宠麾下,两个副将四五个参将十来个游击总是有的,这些武官也就是参将以上勉强够资格当陪客,游击这样的武官,连上席的资格都欠奉。

    “好吧,那我二人平等论交好了。”

    陈子龙微笑点头,答说道:“下官还是以部属自称吧。大人这里好大事业,下官想到胶州这边找个事来做大人是胶州守备,也是下官未来上官,理当礼敬。”

    这话说的,秦东主眼珠子都快弹出来了。

    以陈子龙的身份,就算要给人当幕僚,最少也得是文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