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有的学堂,名誉山长都是张守仁。这个他是当仁不让,别人也没有什么话可说。这虽然也算是张守仁的恶趣味之一,因为成为山长或校长,这么多的学生全部在名义上是他的弟子,这满足了他模仿某个光头的恶趣味,同时也是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这年头,师长的权威可没被打倒过,学生们尊师重道可不是假的。

    在大明,最恶劣的行为就是不孝,不敬师长也算是不孝的一个变种,在读书人中,破门出师算是最恶劣的一种恶行,比易妻再娶还要恶劣的多。

    而且张守仁也是十分够资格了,毕竟他也在各个学堂都参与编定教材,贡献良多。而且办学的每一笔银子都是张守仁自己掏腰包。

    这年头,肯掏钱办学的人是不少,但都是给自己家人办学,最不济也是自己的族人。

    象张守仁这样,掏钱出来给所有的人上学,供给吃住,免其学费,只是要求学成之后为浮山效力其实就算没有学上,这些人也是都得给浮山打工的,不然的话,他们又能有什么出路可言?

    学堂里头,老师都是优秀的帐务人才,但张守仁要求的那些,他们自己都是不大懂得。所以前几个月,教导的都是算帐盘帐的技巧和能力,更进一步的经济之道,就得学生自己去实践学习了。

第442章 学生和山长(3)() 
张守仁当然编定了一些最简单的教材,比如复式计帐法,现代财务核算的流程,还有一些审计流程,计算办法等等。

    但真正要叫各人学会,融会贯通,还有一段很长的道路要走。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事,这种哲学问题在浮山没有争论的必要,所有学堂的学生都要面临这种到处实习的问题,张守仁没有大量合格的教师,这年头朝堂上的士大夫们算是学究天人了,但就算是有名的大儒,比如黄道周,刘宗周,或是东林党的那些有名的君子儒生们,就算这些人来当张守仁学堂的教师,他们又能教些什么呢?

    除了徐光启和孙元化,还有宋应星等明朝士大夫中的异类,他们会学习天文星相学,学会几何,学习地理,并且通晓农事,算是理工农诸多方面一起发展。

    除了这些异类之外,大明士大夫们根本就是对经史之外的知识都一窍不通。除了子曰的之外,他们也就懂一点太极图说,研究一下周易,天理人伦原本是最简单的学问,在中国却被这些人孜孜不倦的钻研了上千年,现在一切当官的基准更是从这些断章残句中获得,这样的人才,要之何用呢?

    这不是张守仁鄙薄明朝的士大夫,实在是有明一朝,除了少数人外,真正杰出优秀的人才实在太少了,这一点,连宋朝都远远不如呢。

    宋朝好歹有士大夫和皇家共治的传统,所以士大夫被控制的不严,理学在宋朝只是一个学说流派,根本不是清朝那样有统治地位,五花八门的学问多了,士大夫也不是死板一块,有宋一朝,好歹还出了个说出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王安石。

    这样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敬畏的话,也就是宋之士大夫敢言敢说了!

    就这么三句话,就一个王安石,就足以盖过整个明朝了。明朝最妖孽的王阳明不过一个心学,张居正更是等而下之,差的远了。

    现在的阁老尚书,更不在张守仁眼中,张居正好歹还能理财,并且对明朝的制度进行一些修补,除此人之外,没有哪一个人敢对制度有任何变动,所谓申时行之流已经是优秀的官僚,但也仅限于如此了。

    明之士大夫,不外如是!

    在他看来,这些人,包括现在请的有功名的夫子们,只不过就是有掩人耳目的作用。另外,教一教入门的功课,夯实学子们的国学基础,这一层来说,倒也不错。

    但两年功夫,也就足够了。

    他可不希望自己栽培出来的人才,一个个只会摇头晃脑,诗曰子云的他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

    “老掌柜呢?”

    和这个学生聊了几句之后,张守仁发觉对方神采飞扬,思维敏捷,对着自己这个大人物也没有太多的害怕神情,显然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才。

    这个收获令得他对自己的胶州之行十分满意,也是对学堂分送学生到各商行的决断感觉十分得意。

    不过他久居上位,不会叫这个学生看出自己的情绪,聊了一会之后,就是问对方李老掌柜的所在。

    “老掌柜在南屋上房,正在和人谈生意”

    “哦,带我过去吧,我在一边等着就是。”

    “这个”

    原本是一件简单的小事,这个学生脸上却是露出了为难的神情。

    张守仁微感不悦,看向对方。

    “瞎,山长,学生带你过去看看就什么都明白了。”

    这个学生倒真是爽利,虽是眉宇间还为难,不过立刻又是带着张守仁到南屋上房那边。

    张守仁的随员们也是在院子里掸土,擦脸,小做歇息。

    到莱芜那边,还得穿过高密和青州地界,到济南府地界后再往南,路还真的远的很哪。

    林文远不及收拾,也是跟在张守仁身边。

    杨英明侧头看看,知道林文远是张守仁的亲戚,也是浮山的高级武官,于是微微一笑,也没有出声阻止。

    要说起来,浮山这边已经是利丰行的最大的客户,听说现在秦东主有意把济南的总行给迁到胶州来,李老掌柜这边也是有买下四周房子,把分行扩大几倍的打算。

    这边离浮山所近,也离方家集近,利丰行现在全部的盐都在浮山这边,迁地为良,确实也十分合宜。

第443章 大家闺秀(1)() 
第一百八十三章大家闺秀

    南屋上房是三明两暗的堂房,高大轩敞,外头红漆廊柱,黄杨木雕窗,裱糊的崭新的天棚,房内四白落地,多宝阁上放着精巧的古董当时的有实力的商家,无一不是这般装饰,谈生意也是要谈的没有一点烟火气,不象后世商人那样,恨不得把铜臭二字写在脸上才觉得舒展。

    文化积淀,千年内涵,到后世时落得铜臭二字,中国的根基也是被毁的不轻。

    当然了,这也是有身份的商人才摆的起这个谱,一般商家,也就是待客以诚便是了。

    “山长,咱们在这边暂候一下。”

    东边屋子里有人在说话,感觉十分嘈杂,杨英明脸上露出无奈神色,只能叫张守仁在外头暂候。

    在林文远来说,这样的情形似乎有点眼熟,对张守仁来说,倒是很新奇的经历。

    刚刚落座,杨英明就带着两个小伙计上茶,上等的香片,就是水一般,远不及浮山那边的山泉水。

    张守仁浅浅抿一口,又看了看多宝阁上的古董,也是享受了一点难得的闲暇时光。

    “这个博山炉确实不错”

    “大人好眼光,不过我瞧这南宋仕女瓷像,更是精致小巧,而且应是官窑所出。”

    “唔唔,老掌柜是有好眼光的。”

    两个军汉都是腰板挺直,身形高大,一手拿茶碗,人却很象样子的品评起古董来,还没说几句,耳边突然传来噗嗤的笑声。

    张守仁回头一看,却是看的脸上一呆。

    眼前是一个年方二八年华的少女,肤白似雪,吹弹可破,垂髫发式,粉颈上还有细密的绒毛,一看就知道,是未出闺阁的未婚少女。

    此时她还是一副忍俊不禁的样子,两只大眼之中,仍是藏不住的盈盈笑意。

    只这么一看,张守仁就知道眼前这女孩子是大家闺秀,因为从落落大方的气质神情,华贵的衣着打扮,还有保养得当的皮肤,这都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孩子能拥有的。

    林云娘那样天生丽质,过苦日子一样皮肤细腻的军户人家的女孩子可不是常见的,更多的是皮肤黝黑或是红黑相间,皮肤早早开裂有皱纹的妇人般的女子。

    “大人对古董真在行。”

    这个少女并没有因为张守仁盯着自己就手足无措,这年头的礼教其实没清季那么变态,女孩子一样能出门见客,与人交接,只是大户人家肯定会有不少防范人言的措施罢了。

    象张守仁刚刚进来时,看到套好的骡马大车,还有几个护卫,刚刚院子里几个闲谈的中年妇人这肯定都是这个少女的随身伴当。

    “呵呵,叫姑娘见笑了。”

    张守仁两世都缺乏和女人打交道的经历,和林云娘相处的时间也少,再者说,他和云娘彼此成长的经历和环境相同,有时候不需说太多就能明白对方的心思眼前这种大户人家的少女,张守仁还是头一回见到,人家行若无事,他自己倒是有点儿手足无措的样子了。

第444章 大家闺秀(2)() 
“呃”

    林文远其实在这事上头也是初哥,但不能见大人受窘,只能壮起胆子想说什么。

    但不需要等他说什么了,这女孩子只是笑着行了一礼,接着便是在几个丫鬟和妇人的簇拥下出去了,院门前早就有套好的车等着,搁凳也放的现成,女孩子袅袅婷婷,形态也是十分优雅,就这么上车去了。

    “这年头大户人家的女子,果然也不是后世人能想象的。”

    后世中人对现在的女人实在是很多臆想。

    要么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要么就是影视剧那种无厘头式的,实际上此时的大家闺秀出门的机会很多,比如大型庙会,或是专门为女子举的闺阁聚会等等,甚至是词会,诗会,总之虽不能和后世的女孩子相比,但也没有想的那么严重。

    毕竟理学在明朝只是一个流派,并不占统治地位。

    到了清季之时,男人被异族统治,心理扭曲,反而更加辖制女子,性灵约束,甚至大行裹脚之道,都是清季发生的事了。

    “这是南边来的女子吧。”

    林文远见张守仁有点神思不属的样子,当下也是颇感担心。

    “这谁知道,谁管它。”

    张守仁的呆征只是一小会的功夫,他还不至于为一个小姑娘就神魂颠倒,那也是太傻了。

    不过这女孩子临行时,似乎是眼波流转,向着自己微微一笑,或是笑中另有深意这个他也弄不清楚,究竟是自己的错觉,还是确实如此。

    “国华来了?稀客,当真是稀客。”

    老掌柜似乎是做成了一笔大买卖,精神抖擞的步了出来,一见是张守仁和林文远在,先是和张守仁打了个招呼,又是执住林文远手,笑道:“小林子,你多久没到老头子这里来了?当了官了,架子就大了,摆谱了不是?”

    张守仁官帽子加大之后,敢和他言笑不禁的也真没见几个,林文远也好歹是五品官了,不过老掌柜还是当自己家子侄一般的对待。

    倒也奇怪,越是这样,张守仁和林文远就越是吃这一套。

    当下两人都是笑呵呵的,林文远先道:“到京师几个月,也是十分想老掌柜,这一回从京师带了一根上好的野山参,等从莱芜回来,就给掌柜送过来。”

    “生受你了,生受你了。国华,老头子怎么好意思?”

    野山参难得,登莱地方近海,原本和皮岛买卖辽东货物十分方便。后来海盗兴起,皮岛又被清军攻克,现在想买好参反而不易得。

    一支野山参,自京师买来,就算是五线一两多的细参,也得大几十两甚至过百两银子,这礼物显然不是林文远个人的意思,而是张守仁这个主官的意思了。

    “些许微物,值得甚么?”张守仁笑道:“老掌柜你要过意不去,我们出盐再打个二八扣就是了。”

    “不敢,不敢。”

    明知道是说笑,老掌柜还是猛摇头,接着便是想起什么似的,拍了自己腿一下,笑道:“适才的大闺女,你们见着了吧?”

第445章 大家闺秀(3)() 
“当然见着,怎么啦?”

    “这是新任兵备道陈大人家的三小姐,兵备大人往登州上任,路过胶州盘恒两天,这三小姐过来,是打算挑一些家居用的东西带着。”

    明朝早期和中期时,官员上任不得带家眷,妻小都得原籍安置,不能随同任上。这种规定当然是罔顾人性,根本就不合理。官员一任少说三年,离乡背景,思念家人是肯定的。这种规定,主要是防止家人乱政和怂恿官员贪污,这个思路也是很奇妙,仿佛官员不带亲属就不会伸手了似的。

    现在王朝末世,规矩讲不得了,所以这新上任的兵备道不仅带了正妻妾侍,连儿女都一起带过来了。

    “王云峰是和我回说过,说兵备在胶州暂住。不过,我想他没有正式接印,我也不便去见他,还是等上任再说吧。”

    以张守仁的身份,算是高官低配,从二品的都指挥同知任游击将军,这个本职和差遣有点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