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草多,一天不锄都是不成。还有,能挑一些水就挑一些,就是不管用,天太旱了,雨水太少,唉。”

    这说的就是当时整个北方的土地情形,小冰河时期天气温度比正常时候要冷的多,而且干的多。

    每年的雨水量少的惊人,夏天没雨水,冬天就没有雪。没有雨就干旱,有虫有草,一定减产,冬天没雪,作物抵不住严寒,会冻死,而且太干,麦苗到过了冬还只有两把长,根本收不了多少粮食,甚至陕北一带水利太差的地方,根本就是绝收了。

    再加上干旱引起的蝗灾什么的,整个辽东,蓟镇,宣大,榆林,这些原本的九边重镇,万历之前还能自给自足,后来就需要朝廷供给粮食,稍一欠饷,军士就会有全家饿死的可能。

    在崇祯初年的起义浪朝中,有不少都是陕北一带的边军加入其中,所以在早期农民军刚起事时,能连败官兵,靠的就是这些起义的边军了。

    山东这里,也是北方,受整个大气候的影响也不小,不过论起情形来要比河南强不少。

    一则是气候没那么差,毕竟离海近,偶然也会下几场小雨。二来就是青黄不接时,还能靠打渔什么的裹腹,不象河南,只能吃草剥树皮。

    从崇祯十一年到十三年这一段时间,河南连年大灾,饥民遍野,后来李自成一入河南,如水入油锅,立刻就炸了起来。

    若是到同时期的山东,恐怕效果就差的远了。

    “唉,这也是没办法。老爹平时也不要太辛苦,反正咱们有银子,不会缺了你的吃食。”

    “不是这么说,”林老爹砸吧一口烟,微笑着道:“咱们说是军户,但也是务弄了一辈子的庄稼,老实说,银子再多,不如看粮食满囤来的心里舒服。这些年,天时不好,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不过这天时总不能一直坏下去,就望哪天,又能风调雨顺,那就好喽。”

    这怕也是当时普通老百姓的主流看法,张守仁也是听的多了。

    主要是最近浮山用工极多,精壮中又有不少当了兵,务弄地里活计的人就少的多了。现在田里的活,多半是老人和半大孩子在侍弄,多数劳力都被他给用了,私下里大家议论说起来,也是觉得心里慌乱不做主。

    这粮食,在任何时期都是根本,哪怕是数百年后,国家也是无比重视粮食生产的事,任何时候,钱再多也是一定要把农业给保证了。

    一个大国,粮食要是不能自足,那麻烦就是太大了。

    进口粮食,人家一旦掐住了你的脖子,到时候你能如何?

    现在这种时候,粮食更是重中之重,提起这个事,张守仁也是颇感郁闷。

    这几个月,盐的生产十分顺当,登州和平度州的官盐场早就被挤跨了,两地沿海的私盐贩子也是被张守仁的价优质美的盐给挤的无法立足,要么转为卖浮山盐,要么就直接转行不干了。

    几家大商行,每天都有大车等在浮山,船也是靠在方家集和胶州一带。

    胶河,白河,小白河,每天都是有整船的盐出去。

    几十个盐池,出产的盐数量已经不少,还有新的盐池在修筑之中。

    海州通州泰州的淮盐,一年出产是好几亿斤,湖广,浙江,南直,湖广,都是吃的淮盐。这些南方的盐,张守仁暂时抢不到市场,也没有实力去抢,但济宁济南泰安一线,原是淮盐地界,张守仁也是打算给吃下来。

    加上胶莱青州一带已经有的市场,哪怕还有一部份是百姓自己煮盐,一年五六百万石左右的市场份额,当无太大问题。

    不过这些是明年甚至是后年的目标,如果能完成之后,岁入二百到三百万之间,这个银子,已经和朝廷在辽东的年饷相差仿佛,足够张守仁养兵之用了。

    和淮盐的大盐商斗,压力肯定极大,包括人手,朝廷人脉,地方商行的支持,肯定是一场极为艰苦的战斗。

    好在利润足够支撑冒险了,盐的利润如此丰厚,明廷却没有掌握,实在是天大的失策。这么多收入,原本该是国家岁入,现在却是落在私人之手了。

    这是未来的展望,不过现在有一件事,却是叫张守仁有点儿头疼那就是,粮食问题。

    北方到处灾害,自给不足,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但现在大量人手是用在工程上,张守仁这里原本就是产粮不足,现在打渔的人也是被利用起来,要么做工,要么当兵,虽说工程过一阵子要完成好多,空余不少人手,到时可以打渔贴补一下,但缓不济急,而且这年头的渔业水平也不高,指望打渔来贴补过万人的口粮,那就是痴人说梦了。

    还不止是纯粮食的麻烦,还在肉食上,现在浮山境内,包括即墨,胶州境内的肉食有七成被浮山这边给定了,各方已经是怨声四起了。

第432章 肉和蛋(1)() 
第一百七十九章肉和蛋

    高强度的训练,必须补充营养。所以肉食不仅是口感味道问题,还是必须的营养来源。但这年代的养殖业就是个人养殖,农家小户散养为主,周期长,动物也瘦,当然,味道是不用说的。

    后世是饲料催养,半年就能养出超过二百斤的大肥猪出来。

    现在却是圈养散养,吃的食物也是以猪草和剩饭粮食为主,这样的猪周期长,肉紧而鲜,论口感是把后世的猪甩出十几条街去,但斤重也是差的远了。

    除非有意外,不然的话,百来斤重就是到底了。

    牛和羊这样的大牲口,都是如此。牛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明朝虽不是厉行禁止,但杀牛在舆论上会受到谴责,而且牛肉也不怎么好买。毕竟耕地里头需要的牛的数量极多,而现有的牛远远不能满足耕地所需,市场上的牛肉,除了少数是偷杀的壮牛,大半就是病弱将死的老牛,不能劳作了,才拿来杀了卖肉。

    羊倒是没有这种顾忌,不过当时知道放羊的人也是不多,特别是汉人为主的居住区域。

    鸡是后世肉食的主要来源,不过这个年头并不是家家养鸡,特别是养鸡也只是一小群,绝没有人家会大规模大量的养鸡。

    除了不好伺候,就是害怕鸡瘟。

    一场鸡瘟,辛苦就白费了,本钱都收不回来也不奇怪。鸭和鹅要好一些,不过浮山附近放养的也不算多,数量远不够军中所需。

    这些百姓养的牲口动物都是有一定的数字,是几百年下来,百姓根据附近居民的数字,有购买力人群的数字来约定俗成着蓄养的规模。原本浮山营出现之前,沿海的军户是很少吃肉,连自己打的鱼都很少吃,大半卖了去换钱以备不时之需,更加不要提吃肉了。

    只有逢年过节时,军户才会少买一点肉来打牙祭,不过在年节时,宰杀动物的数字正好也增加了,是一个双方都上扬的曲线图表。

    军户如此穷困,比起民户的生活水准差的很远,这也是明朝军人地位低的一个显著例证。

    现在当然是不同了,张守仁横空出世,靠着一个近海的优势,祭出靠海吃盐的这个大杀器,再加上发展出盐池来,风头之大,已经影响到了整个胶东一带的肉类品市场了。

    份额还是这么多,吃肉的人成千倍的增加,市场当然受不了。

    最近胶东市场,肉的价格涨了三倍,蛋的价格也涨了两倍有余,这弄的民户百姓怨声四起,因为他们的消费能力也不怎么高,肉蛋都叫浮山营买了去,他们就算花钱也不好买,偶然遇着了,价格也是在他们的消费能力之外,加上粮食短缺,各大商行优先供应浮山营,导致粮价也节节攀高,粮价一高,肉价更高,四周的百姓生活已经是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适才张守仁回来之时,沿途也是已经想的明白。

    今天有这么多士绅和生员伙同一起闹事,固然其中有不少是对自己眼红嫉妒,存心找事的人存在,但更多的,还是在宣泄一些不满的情绪。

第433章 肉和蛋(2)() 
四周围观的民户农人,虽是对浮山营的军纪和杀响马海盗的功绩都十分敬服,但也仅限于沿系的村落为主,因为有切肤之痛。

    别的民户,现在切肤之痛反而是浮山营给他们带来的不便。

    正因如此,张守仁和浮山营被羞辱的时候,围观的人虽多,却没有几个出来仗义执言的。

    如此一来,解决肉食和粮食的难题,已经是下一步的重点。

    张守仁这里的发展,也是和明朝的大局有点象了。

    银子进来的容易,物资却是匮乏,有大捧银子,却无粮食,而且也没地方用去。

    江南的大商和晋商,就是有这种困惑,而朝廷缺钱,那是另外一码子事,和普通的商人大户的情形是完全不同。

    下一步该如何走,在目前为止,走的顺风顺水,智珠在握的张守仁,也是有点疑惑,甚至是困惑了。

    “好了,你们男人家说起来就没有个完。”

    天不知不觉间已经黑透了,家家户户都是掌起了灯火。

    相比较而言,浮山这边堡中的军户人家,过的日子已经比以前都是强上一百倍。在这吃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有饭香和菜香。

    张守仁把这附近几个县和州的肉买来七成,除了供应军队,军户们也是家家有份,是大福利政策的一种。

    只要在工程上或是盐池里效力,隔几天就发一次肉食,这就是福利的一种。

    至于民户的抱怨,现在是暂且顾不上了

    “好了,吃饭,吃饭!”

    林文远答应着妹子,然后在庭院中间点起了两盏灯笼,虽不甚亮,用来吃饭的亮度是足够了。

    “你今天运气好,爹爹知道大哥快回来,昨天去海上忙活了一天,瞧,这是烧海螺,这是新鲜的蛤蜊,这是蒸的小黄鱼还有这海参,得来可不容易”

    既然张守仁不守规矩,林云娘也就不客气了,今天她忙活到现在,最难得的就是一卖葱烧海葱。

    这是鲁菜中的名菜,得来确实也很不容易。

    林家老爹五十来岁,却是要潜到十几米深的海底,在湍流之中,摸了半天,才得来这一盘海参。

    虽然每个海边的军户几乎都有这么一手,不过还是十分困难,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是我托了大哥的福了,来,请大哥满饮这一杯。”

    张守仁虽然是满腹心事,不过此时也不便把公务上的事代入进来,等菜摆齐,果然是一桌海鲜,在后世可是价值不菲,这正经的野生海参,还有蒸的十分鲜美可口的小黄鱼,在后世已经是近乎绝迹了。

    几口海鲜下肚,张守仁和林文远也是推杯换盏起来,酒过数巡之后,林云娘知道张守仁和大哥还要说事,于是把饼子端上来,叫两人就着菜把肚子填饱再说。

    “今晚生受云娘了。”

    对张守仁的客气,林云娘的回应就是一个熟练的白眼。

    这小妮子,对张守仁倒是越来越熟不拘礼了。

    不过她的手艺,倒是真没得说看来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林云娘一定是早早就开始学习家务,在厨艺和女红上,都是一定下过一番苦功的。

    当然,这种事还是看天赋,不然穷家小户的,除了盐可以尽足吃,荤腥和油肯定很少见得到,这些海货,以前捕了来也是拿到集镇上卖,自家是很少舍得吃的。

    一席饭吃的宾主尽欢,张守仁嘴皮子虽不油,但两世为人,见识经历岂是等闲,随便说上两句,就是令得林家上下十分开心。

    一直到起更时分,这才算是把这餐饭吃完。

    “文远,虽然你刚回家,不过还是要请你同我谈一谈嫂夫人,请不要见怪。”

    吃完饭,等云娘和嫂子把残局打扫干净,张守仁便是邀林文远出去详谈。

    到这时,连云娘在内,都知道不能再耽搁他们说正事,于是林家大嫂笑道:“你们谈便是了,要什么,招呼俺们。”

    “成,嫂子先歇息安置吧。”

    张守仁客气一句,又是向着云娘看了一眼。云娘先是脸上通红,接着便小声道:“也莫太辛苦了,早点歇息,什么时候不能说话呢?”

    “这是和我说吗?”

    张守仁明知故问,自是又吃了一大白眼,然后便是哈哈大笑,引着林文远一起出门而去。

    “大人,要先请你恕我擅专之罪了。”

    海风腥咸,吹在人身上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堡中现在到处都有路灯,还有巡夜的人,见是张守仁这个老大和林队官在闲谈,便是远远避开,顺道也是把闲人也赶开。

    所以张、林二人,一路行来,都是十分安静恬淡的感觉。

    “哦,什么事?”张守仁微觉意外,林文远是一个稳当人,所以派他去北京。他居然也有擅专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