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大明摄政王- 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话。

    “不过弟兄们更想要大人曾经答应过的”

    李勇新说的吞吞吐吐,不过还是把话都说了出来。

    银子抚恤大家当然都需要,不过更需要的,还是张守仁在招兵之初的承诺。入队之后,辛苦难免,而福利也是不需多说,大家同享富贵。

    而一旦有人战死,则身后哀荣,必将是轰轰烈烈,使得死者得以告慰遗族,妻儿老小,亦将以为荣耀。

    现在营兵彼此说话时,最想要的当然就是张守仁许诺过的勋章。

    战场激战的勋章,分别是按优秀,杰出,卓越这三级打造铸就,材质也分别是铜、银、金,卓越勋章这一次恐怕没有人够资格,杰出的人选也不会多,不过应当会有相当一些表现优秀的将士可以授给战场优秀表现勋章。

    还有后勤方面,可以授给优秀劳绩勋章。

    受了伤的,没有别的战功,一律是授给英勇勋章。这是表鄣士兵在战场上的表现,当然,也是一种变相的酬庸鼓励。

    现在这个时候,按李勇新的话来说,就是对银子的渴求反而不是太大。

    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眼看着袍泽兄弟倒在自己的身边眼前,这个时候还念念不忘要银子的也确实是不多。

第353章 勋章(2)() 
而且,现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明白,大人用盐池在拼命的产银子,和利丰等诸多商行已经商议妥了合作的事,眼看就是有大笔的银子入帐,以张守仁的性格,手头宽裕了,给全营换装,全部换兵器铠甲,提高待遇福利,这都是题中应有之义,根本就不必着急。

    就算是如此,当张守仁听完李勇新的话后,神色也是一阵恍惚。

    他对这些部下,算是推诚置腹的恩结了,驭下严是严,恩也是结的深。不论是穿衣吃饭,家族老小的大小事情,甚至是生病看医生抓药,修路造房舍,甚至是各家的柴木薪炭,这些事,都是张守仁一手操持。

    对下属,算是呕心沥血的好了。

    他当然是希望部下们一直前行,一直到跟随住自己的脚步为止。但也没有想过,这些浮山儿郎,已经被自己带到如此地步!

    以前穿着破烂,毫无荣誉感可言,走到民户饭馆子里人家都当叫花子来看的穷军户,什么时候,居然也开始渴望起荣誉来了?

    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说的不就是这些世代为军,实则是世代为奴的军户?

    军户制度在明朝国初有其用处,正是明太祖所谓的养兵百万,不费国家粮米。但二百年后,军户世代被拴在卫所之中,被各级军头奴役,土地被侵占,人身不得自由,论说起来,是比民户要凄惨的多。

    军不如民,军多逃亡,正是明朝卫所制度这二百年多年下来的现实。

    去年这个时候,眼前这些人还是在海边熬盐,眼被烟熏的通红,脸上皮肤也是被海风吹的不成模样,家中老小,难得温饱,近海农田,缺乏水利设施,干旱少水收成极低,整个浮山所都是这般情形,跨海过去,灵山卫也是如此。

    当时的军户人家,能吃一口饱饭就是要道一声侥幸,谁能没事追求什么军人荣誉?

    那可真真是笑话了。

    现在却终于到了时候!

    等军人知道追求荣誉,知道团体精神,视勋章为自己最漂亮的战袍点缀之时,就是一个集体真正成型,真正奋发的时候!

    后世一支军队,根基全无,辗转万里,但行伍之间,秩序井然,军纪森严,一声号令,就是勇往直前。

    这靠的就是一种信念,一种集体的归属感。

    固然可以有人单独求活,但念及同袍好友时,还是要冒着危险留下,一个团体到这种时候,才算真正成型。

    “好,很好!”

    张守仁站立起身,慨然道:“李兄弟,一切会如你们所愿的!”

    身为哨官,李勇新也是替下属们传话,但没有想到,张守仁却是这么痛快的答应下来。毕竟现在堡中和所城到处都是从登州或山东过来的官员,哪一个身份都是得罪不起,哪一个都是要人敷衍招待。

    钟显一群人都是忙的语气虚浮,人又黑又瘦,但张守仁又能好到哪儿去?

    他只是因为上位者的尊严在强撑着,其实眉宇间的疲惫之色,任谁都能瞧的出来。大胜之余,事情太多,要操心的事也太多了。

第354章 勋章(3)() 
别的不说,迫在眉睫的威胁还没有彻底解除,即墨营的王把总是被捆了石头沉了海,死都死了好些天了,但即墨城中的秦增寿可还是活的好好的,掌握着几百营兵,就在肘腋之间。

    万一和登州的丘磊勾结一处,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这么多事在身上,大家也是私下里提一提,没抱太大的指望,谁料想,眼前的大人居然一口就答应下来了。

    “到底还是俺们大人”

    李勇新嘴里说着抱歉的话,神色也是惭愧和后悔夹杂的神情,但心底里头,无论如何也是遏止不住的一阵阵的感动。

    这样的大人,才值得自己以死报效,值得兄弟们以死报效!

    无论是何时何地,是什么样的情形,眼前的大人,始终是把营中兄弟们放在第一位的。

    “兔崽子好好养病,最多也就是这两三天的事了,别到时候你的伤没好,没法子亲自领老子给你颁的勋章”

    事情说完,张守仁也是从刚刚的震撼中醒了过来,他此时的心境自是十分高兴,眼看着李勇新眼里藏不住的一点狡黠,心中也是明白,这个书生哨官,其实并不是表面上的那么简单。

    “这帮王八蛋,算计到老子头上来了。”

    李勇新肯定是出头鸟,后头一批伸手要勋章功绩的人。没准还有几个队官夹杂在里头扇风点火,大家都是明白,朝廷记功没用,得要大人记住才行,至于怎么记的住,当然是张守仁在事前已经大肆渲染过的勋章了。

    打磨制作的时候,大伙儿也是瞧见过。不论是什么材质,都是制作的十分精良,从勋章本身到勋带,任何一个小细节都是花费了极大的功夫来制作,一看之下,就知道是绝佳的上品。

    这个时代的手工巅峰原本就高于工业时代的机器产出,手工打磨制作的勋章,更加华美漂亮,更令得人动心。

    再加上背面有字,还有证书,在浮山营效力的人,谁不想得到这么一枚?

    “大人说笑了。”

    李勇新是书生出生,还有点书呆子气,被张守仁这么粗野的一骂,也是有点儿不好意思。不过距离感也是无形中少了很多。

    “不说了,好好养伤吧。”张守仁摆一摆手,转身便是出门而去。

    “你小子,够楞的。”孙良栋久在张守仁身边,对他的心思也是了解了几分,一边要匆忙赶上去,一边就是龇牙咧嘴的笑道:“俺们不敢说的,叫你给说了出来。”

    “这也是弟兄们想要的,”李勇新神色淡淡的,却也是有说不出的倔强:“大伙儿不愿死伤了弟兄,就拿几两银子算完,得叫人知道,我们泼出命来保一方平安,可不止是得几两银子。这也是大人常说的,武人也有武人的荣耀,莫要被人轻易看轻了。”

    “你小子,够种!”

    孙良栋又是夸赞了一句,然后才匆忙赶了出去,一时间,屋中又是空了下来。

    李勇新这才躺回,只是在躺下去的时候也是隐隐担心,现在堡中文官这么多,大人搞什么仪式出来,莫要被文官们耻笑,或是阻止才好。

第355章 密云不雨(1)() 
第一百四十九章密云不雨

    “国华,你可真是多事。”

    刘景曜是打算明天就离开浮山,从张家堡直接赶赴方家集,然后从那边直接上官道,直返登州。

    离开登州的时间可不算短了,最近又是报功,又是上奏,反正刘景曜把能做的也是全做了,甚至也写了几封书信,遍托在京中的几个混的不错的同年照拂一二为官多年,刘景曜有这般行止的时候,还真不多。

    当然,也不是他食古不化,拘泥形式到如此地步,而是以前根本没有机会,就算求人,也要得有个由头,不然的话,不是求人,是闹笑话,为难别人了。

    大明官场,到明末时节,根本就不可能有操守的官员出头,所谓逆淘汰,劣币驱除良币,不外如此。

    如刘景曜这样,更高位者如卢象升,都算是劣中之优,是官员中又能在潜规则下翩翩起舞,又是有能力和操守的官员,心中是愿意为国出力,做一点实事的。

    该做的事情都是已经做了,再耽搁下来也是无趣,所以刘景曜是打算先行。

    他一走,别处过来的官员也就能离开,大家彼此方便。

    此次浮山一行,收获颇丰,刘景曜心情也是大好。不过此时听说张守仁要搞什么授勋仪式,并且为死难的营兵举行公葬,刘景曜还是觉得不以为然,先摇头说了一句,又是皱眉道:“将士为国死难,当然可悲,但照料遗族,给予抚恤,这样也就是了。要是人人都乞盼你如此,国华,不是老夫嘴晦气,将来带兵,死难将士只怕会越来越多,你可怎么了?”

    “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张守仁和刘景曜也算是熟不拘礼,两人也是有门生师徒之谊,所以张守仁说话也不算太有顾忌,听了刘景曜的话,他只笑道:“现今要提振士气,下官想了这些法子”

    “什么下官?”

    “呃,卑职”

    “那国华叫老夫自称本官么?”

    “好吧门生错了。”

    “唔。”

    对答至此,刘景曜才算满意,拈了拈下巴上的胡须,微笑道:“罢了,一切从你就是。不过,国华,下不为例为佳。”

    “是,门生知道进退分寸。”

    虽是恭谨答应,不过话里还有自有主张的样子,刘景曜也是颇觉无奈,叹了口气,眼看着这个年轻英武的不象话的武夫门生,嘴唇嗫嚅了几下,却也终究什么都没说。

    他上位登莱巡抚的消息,已经有人从京师传了回来。

    力挺他的,正是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薛国观。

    还不仅如此,薛国观还派人送了封信来,示意刘景曜接任后到京师召对谢恩时,可以直接登自己府门求见。

    以薛国观的身份地位,每天排在他府门前的官员不知道有多少,在京的尚书或是大太监当然可以昂然直入,侍郎以下,就得排班等候。

    外地官员,有名的尚书待郎级的督抚可以直入,象刘景曜这种半红不黑的中层官员,哪里能摸得到薛阁老家的庙门?

第356章 密云不雨(2)() 
今次有如此一信,显而易见,是有人在薛国观处打通了关节的原故。

    至于谁会为他做这种事,也是不言自明了。

    拿人手软,吃人嘴短,刘景曜为人方正,不过并不是食古不化,有些事,藏在心里就好,真说出来计较,反而是大为不妥。

    至于张守仁,这次升什么官,怎么升,怕是连刘景曜自己也当不了家。

    一切还得看京师的消息和决断了。

    将来这个门生飞黄腾达处,怕是还不在左良玉之下。

    自己能栽培出一个总镇大帅级的人物,而方今天下,又是混乱不堪。如果张守仁能到李成梁,戚继光那样的地位,自己也是千古名臣,名留青史,又何消说得?

    在大明,为武将者希图的是富贵荣华,荫及子孙。

    为文官者,除了封妻荫子外,还是希图一笔国史之上,能有自己的名字地位。

    一朝数百年,进士及第者数万人,为官者更是不可胜数,一部国史能容得几人?就算位至督抚,如果没有值得下笔的东西,默默无闻者也是多了去了。

    “那么,就一切依你吧。”

    油灯之下,刘景曜手持一卷书,倚在圈椅的背上,淡然道:“老夫倦矣。”

    “是,老师请早些安寝,门生告退。”

    “刘福,送送张大人。”

    命刘福将张守仁送走后,刘景曜放下手中书卷,眼神中也是精光闪烁,哪里还有一点倦意?

    这个门生,一切都自有主张,行事果决,手腕狠辣,眼看有驾驭不住的迹象。

    若是此子真的能位至参将,副将,总兵官,将来倒真的有可能成另外一个左良玉?

    左良玉出身辽东,被东林大佬赏识,现在也就是与东林党还有点香火情谊,朝中命令,哪怕是圣旨,也是听或不听完成是看自己的心情,经略五省军务的熊文灿,在左良玉面前,连一个老妪也不如。

    这张守仁,要是栽培到左良玉那般地位,将来会不会也嚣张跋扈,甚至如五代十国时的那些军人强藩一样,到达危害社稷的地步?

    就说这勋章和葬仪之事,就是邀买恩结士卒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