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梦- 第1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赋役负担不均的不合理状况,对改善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广大贫苦农民的生产生活是有积极作用的,总之两税法是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的,是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同时这次改革反映了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即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为主的转变,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

    赵匡胤开创宋朝后,其土地制度主要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国有制只占较少的一部分。

    宋朝私有土地包括新兴的庶族地主大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小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包括营田、屯田、官庄、职田、学田、官马牧地等等。

    一、土地私有制大发展

    宋朝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国家不再执行强化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措施,不再运用政权力量进行土地再分配,不再调整土地占有关系;国家不再干预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对土地自由买卖和兼并持自由放任的态度。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土地买卖盛行。宋高宗时,四川立限令典卖田宅者纳税印契,一次就征收到契税四百万贯,而此时四川地价每亩仅为四贯,官府卖田定价为八贯到十贯。如果税率按10%计算,土地价格取较高者每亩十贯,那么四川此次纳税印契的田地则有四百万亩,可见土地买卖的盛行。二是土地兼并大发展。北宋前期,地主侵占土地的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到北宋中期,更是达到了“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伪冒,习已成俗”的地步。三是私田数量大大超过官田。如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全国垦田四百四十五万余顷,而当时共有各种官田四十四万七千余顷,仅占十分之一,到王安石变法,因推行出卖官田政策,官田所占比例降到七十五分之一。

    二、官田的私田化

    由于社会经济关系的调控形式变为以经济手段为主,由于国家利益即税收的实现以财产为基本依据,宋代的官田也逐渐向私田方向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将官田转变为私田,或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售田变为私田,或是通过赏赐官僚地产而变为私田。一是国家采用与地主相同的地租剥削方式来经营官田,如宋高宗曾说:“朝廷拓地,譬如私家买田,倘无所获,徒费钱本,得之何益?”又如太宗年间大臣陈鼎上言曰:“田之未垦者,募民垦之,岁登所取,其数如民间主客之例。”这里无论观念还是剥削方式与数额,都与民间地主无异。

    三、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

    由于土地买卖盛行,“人户交易田土,投买契书,及争讼界至,无日无之”,从而带来土地所有权频繁转移,使地主阶级具体成员经济地位经常变动,这成为宋代社会的突出现象。“千年田换八百主”,“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人家田产,只五六年间,便自不同,富者贫,贫者富”等等这些言论,突出表现了宋代土地关系的这一特点。

    鉴于土地所有权转移的频繁,宋代对土地买卖实行了规范化管理手续,即买卖土地的双方要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种土地买卖的规范化管理,就是国家对土地买卖合法性的承认和保护。

    四、土地所有权的日益集中与土地经营的日趋分散

    土地自由买卖下的土地兼并,使土地所有权呈现强烈集中趋势,但由于土地所有权的频繁转移,就使兼并所得土地越来越细小和分散,如宋理宗时,吏人张洪在平江府有田一百五十六亩,分散为三十八段,佃户共二十五家;淳祐三年,常州无锡县学添置“养士田”近一百段,客户五十余家,但每段土地多者七八亩,少者仅一角、二角几十步。

    虽然宋朝在农业上的发展比此前的所有朝代都要快,但其在土地制度上的弊端,确是一个致命的因素。宋朝时,均田制已经被破坏了。

    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这也就不难理解王石为什么会变法。

    默许土地可以进行买卖,虽然看起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可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根本就没有足够的钱去开垦那些荒废的土地,因为所要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

    然而究竟什么样的土地制度适合于这个时代,什么样的土地制度能够执行的下去,这个问题是关乎到生死存亡的。

第三章 门阀() 
    成功的土地改革制度的推行非常困难,因为这会损害到一大部分人的利益。特别是当一个政权建立之初,对于一些士绅必须加以笼络。因为有些人你要是不把他喂饱,他就会闹事情。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拥有特权并与庶族保持着严格界限。政治上,他们累世做职闲望重的高官;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社会地位高人一等,不与无特权的。。。

    世族阶级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汉代。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无论是朝廷的征辟,或是郡国的察举,大多以赡富经学者为上选;但由于经学教授不易,经学大师常将其独特见解传与子弟,经由历代传授,累世经学往往造成累世公卿,世族的雏形已逐渐浮现。

    门阀观念于东汉时期萌芽,朝廷以经学取士,学者皆以经学传授子孙,以便入朝为官,随着经学这门学问代代相传,也逐渐形成了名门望族,如袁绍其祖先,四代都位居三公职位。

    东汉末期,战争不断,许多豪强、士绅家族,也逐渐崛起,成为地方上重要的势力,也是门阀的来源之一。

    董卓之乱后,拥兵自重的州郡脱离中央独立,士族豪强纷纷聚众自保,形成地方上的割据势力。

    三国时期:董卓乱后,地方割据。虽然曹操因自己出身宦臣和唯才是举的政治方略需要,曾试图大大削弱门第的影响力,不以人才的出身决定其职务;但曹操之子曹丕继位后,接受了九品中正制的提议,反而大大加强了士族对于官职的垄断。而东吴之所以能够与曹魏长期抗衡,亦与获得江东地区的世族的合作有关。相反蜀汉政权由于长期得不到巴蜀地区士族的支持,后期出现人才匮乏,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国家。

    汉末以来的社会动荡,使人才流徙,无法进行察举,所以曹丕采用陈群等的建议,创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以选拔官吏,扩大政权基础。其办法是,在朝廷选择贤能与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其本及州、郡的中正官,由中正官负责查访散居各地的同籍贯的人事。

    中正官是依据是人的谱牒家世、德性、才能评定人才优劣,定为九品,据以作任官的标准。九品中政治初行时,尚能秉持曹操用人“唯才是举”的原则,不分门第高卑。但逐渐因中正官多由高门子弟担任,他们在评选时不免偏私,所以制度到后来,中正官被门阀把持,只推选门阀子弟,加速世族阶级发展,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遂形成严格的姓氏等级制度,许多名家大族因而产生。

    晋朝时期:田余庆说:所谓门阀政治,“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它的存在是暂时的;它来自皇权政治,又逐步回归于皇权政治。”“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

    两晋政权与门阀的结合

    司马家族本身就出自望族,故常维护世族之利益。门第愈高,官职愈高。永嘉之乱后,东晋王室在江南立国,有赖于世族门阀之支持,更受朝廷之重视。

    隋唐时期:自魏晋以来政权,几乎都为世族所操控。由于隋唐政权有赖关中世族支持拥载,且山东世族仍保有数百年的重阀阅、讲经学之传统,所以依旧享有优越政治及社会地位。

    隋唐以来都有君主致力于摧毁门阀,这些长存数百年的山东世族的社会、经济地位仍十分优越。但是他们对朝代的建立有功劳,所以君王是用温和的政策改革削弱世族,将其逐渐排除。

    在隋文帝任内,废除九品官人法,改行科举取士,目的是在摧毁门阀。可惜隋朝国祚甚短,到唐初,科举并不发达。

    唐太宗指示大臣以当时大臣品位高低订定等级,重新判定《世族志》。结果改定皇族为第一等,其次是外戚长孙氏,民间声望最高的山东世族崔氏被降为第三等。

    武后为对抗掌握政权的唐宗室、大臣,在科举制度中加考进士科,使科举制度更加完备。因进士科难考,而有“五十老明经,六十少进士”的说法,所以进士科逐渐受到重视。

    这意谓著世族在历代所享有的优势,也就是对于经学的优渥学识,随着科举制度中进士科的流行,受到挑战,而主攻明经科的世族影响逐渐衰微。所以唐代出现了由明经科的李党,也就是山东世族官员,与牛党进士科新锐形成的牛李党争。

    华北门阀,在经过了长期的门第观念影响下,民间仍存有“门当户对”这种不同门第,不互相通婚的风气。例如《新唐书杜兼传》记载,唐文宗欲以公主下嫁世族时,犹感慨地说:“民间脩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两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这种风气一直持续整个唐朝,到了黄巢之乱才因破坏而快速消灭。

    在唐末的黄巢之乱中,造成大量世族人士的伤亡,富饶的家园与产业也惨遭破坏,而华北世族引以为傲的户籍家谱也流失,世族衰落,最终与庶民再无区别。

    门阀的消失,让更多的老百姓和普通人有了升迁的机会。特别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更是如黑暗中的一缕阳光,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时代,至少在那个时代它是光明的。

    门阀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但门阀制度所影响下的那个时代,许多人的观念依旧未改变。类似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之类的话,以及类似的言论依然是主流的思想。

    对于来自新时代的新新人类来说,怎么能够让这种腐朽的制度继续下去呢,虽然通过考试来选取优秀人才这个方法并不见得是非常好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至少对于那些肯于努力的人还是有机会的。

    把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看做是最重要的事情,这一点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已备不急之需。蛰伏下来,既不与外界失去联系,又保存自己的实力,慢慢的发展自己的势力。

第四章 生活的本质就是无意义() 
    决定再一次穿越的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当然这一次要选定的穿越者年龄必须小。俗话说得好:三岁看老,一个人一旦年龄大了许多的思想也就固化了。对于一个人根深蒂固的观念,这是非常难改变的。

    同时梅笑寒觉得自己也有必要必要再次学习,以往所学的那些知识已经不足以支撑他接下来要主持的大局。葫芦看起来已经有些年月了,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它也经历了许多的事情。实际上无论如何,人都是需要保持着新鲜感的,特别是对于未来的新鲜感,一旦这种新鲜感丧失以后,人就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未来失去希望。

    如果非要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或许最好的证明自己最大的价值这也是最好的回答。没有一个人甘于平庸,碌碌无为的生活着,在刀耕火种的农耕社会,许多人因为生产工具的落后,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空间之内,想要做到的改变和能做到的改变实在太小太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站在巨人的肩膀思考问题,总是会有帮助的。梅笑寒隐隐约约记得,上一次的穿越之行,超过了100人,随着葫芦容量的扩大,这次能够进行的穿越将会远远的超过100人。不同的是,第一次是从文明走向黑暗,而这一次是将从黑暗走向文明。

    梅城等防务重大工作,梅笑寒一点也不担心,有那么多忠于自己的身经百战的战士为自己守护六座城门,可以说他们是门神,只要有他们在,梅城的六座大门就不会被攻破。这次的旅行将为期长达三年,穿越的100个少年将会被分成若干组,被派往不同的地方,学习不同的本领。

    因为这件事情事关重大,所以梅笑寒只向少数几个高层透露了此事,并未大肆的张扬。只说是派遣少年去学习,却并未说去哪里。既然一城之主发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