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梦- 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留兵不留人。。。留人不留兵!”

    然而已经带来的兵,怎么能轻易的交出去呢?这。。。决对不可能!

    于是梅笑寒便哇哇大哭起来,哭的伤心时竟然抱住了赵匡胤的大腿,令赵匡胤怎么甩也甩不掉。

    于是很有意思的对话便出现了:

    “梅爱卿。。。为何如此伤心呀?”

    梅笑寒道:“我。。。我害怕!”

    赵匡胤哈哈笑道:“现在整个天下都是我的了,你还有什么好害怕的!”

    实际上,赵匡胤吹了一个大牛,如今的天下。。。天下之大,军阀之多,局势之乱,远远不是他说的那样。

    “我舍不得我的那些将士们啊!”

    梅笑寒的话让赵匡胤更加的疑惑了,此时的赵匡胤正沉浸在当皇帝的喜悦之中,对于其它的事情还并未有考虑的太多。

    赵匡胤道:“既然你舍不得。。。便全部带走啊!”

    听到赵匡胤说出这句话后,梅笑突然从地上起来,道:“此话当真?”

    “当然当真,君无戏言!”

    梅笑寒道:“你要留下凭证!”

    赵匡胤此时心情正好,便道:“留凭证就留凭证!”

    于是赵匡胤便命令赵普写下了对于梅笑寒的承诺,对于梅笑寒的部队不加以任何的限制。

    就这还不够,梅笑寒又伸出手来索要“续命铁片!”

第五十二章 丹书铁券() 
梅笑寒早就听说有一种叫“免死金牌”的东西,于是便想趁赵匡胤高兴的时候,找他要这么一块东西。

    汉高祖刘邦当年夺取政权以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和笼络功臣,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

    其中的“符”就是通常所说的“契”,即皇帝与功臣、重臣之间信守的凭证。

    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骗,谁骗谁谁是小狗,谁骗谁?谁是乌龟王八蛋。

    但是光凭嘴巴说说不行,所以要留下物证。

    “丹书、铁契、金匮、石室”,即以铁为契,以丹书之,将皇帝与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写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庙内,以示郑重和保证“铁券”安全。

    最早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

    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拿到了是一种荣誉,但是这种荣誉仅仅只是荣誉而已。

    当它成为实实在在有用的东西时,它的价值才被渐渐的放大。

    因为在。。。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对待这些人,当然不能像对待像普通人一样。

    “老子拼死拼活打下的江山。。。犯了点罪,怎么了?”

    “不行。。。皇帝你得作出承诺,要不然我们这些人心里不踏实。”

    于是到了北魏时期,孝文帝经常为宗亲、近臣颁授铁券,甚至还出现了大臣向皇帝乞求铁券,以作护身之符的现象,其实这种现象那也不奇怪,人啊总是有远近亲疏的。

    于是就会出现许多种类人乍舌的情况出现,大家都在攀比谁家有这种神奇的铁片,你有我没有就说明我没有你能耐大。

    到了隋唐以后,颁发“铁券”已成为常制,凡是开国元勋、中兴功臣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皆赐予“铁券”,连一些宠宦、宦官也有获得“铁券”的。

    而且,从隋代起,“铁券”上的丹砂填字渐渐改为用金填字,故后世又将其称为“金书铁券”。

    唐代最著名的“钱镠铁券”,是乾宁四年唐昭宗颁赐给吴越国王钱镠的。

    钱镠(liu)(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

    钱镠在唐末跟随董昌保护乡里,抵御乱军,累迁至镇海军节度使,后因董昌叛唐称帝,受诏讨平董昌,再加镇东军节度使。他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唐朝、后梁、后唐)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吴越国王。

    钱镠因吴越国地域狭小,三面强敌环绕,只得始终依靠中原王朝,尊其为正朔,不断遣使进贡以求庇护。他在位四十一年,庙号太祖,谥号武肃王,葬于钱王陵。

    唐昭宗赐给第一代吴王钱穆的,以表彰其对中央政府的忠诚。因为在当时军阀割据,战乱不断的时候,钱穆却经常对唐昭宗进贡朝拜,而且表示拥护中央政府。

    此后,这块丹书铁券就一直保存下来,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的在钱家流传下来。

    而按照古代的制度,前朝的丹书铁券是要收回销毁的,但是钱家,在后世改朝换代的时候,都能够及时的站队,押宝新政权。

    天底下这样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总是能够把握住大局,这种奴才做得既让人尊重,又有面子,也实在是难得。于是在后面朝代都是功臣,因此被允许继续保存丹书铁券。

    “丹书铁券”有了免死的权限,最晚在南北朝时期。

    早期铁券免死次数大多在3次以下。从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数不断增加,唐代后期,受赐铁券者的子孙甚至可以凭铁券免死1至3次。

    宋代时,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中谋得皇位,为了安抚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孙,赐柴氏“丹书铁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小旋风”柴进家的“丹书铁券”,便是如此。

    于是梅笑寒便伸手向赵匡胤要这种东西,赵匡胤自然也不好拒绝,毕竟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柴荣当年非常器重赵匡胤,可以称的上对赵有知遇之恩。

    “千里马长有,而伯乐不长有。”

    柴荣很信任赵匡胤,并封他做殿前都点检。这个也是很了不得的,自古以来君王的猜忌心都是很重的,特别是像柴荣这样有雄心,并且善于征战和治国的皇帝。

    成为自己身边的保镖头子,那是得多么信任的人呀?

    谁也不会放一个自己不信任的人在自己身边,保不齐哪天就被人一刀给捅了。

    柴荣能够这样做,说明了他这个人气量非常大,也说明了他对赵匡胤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的信任。

    能够这样对待赵匡胤这样的人才,而不猜忌或是疑虑其的忠心是否值得信任。

    简直就是恩礼倍至,但很可惜,赵匡胤眼里看重的还是功业,只要能开创更大的功业。其他都不算什么,所以赵匡胤最终还是篡取了柴荣家的江山。

    简单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山不转水转,马不转牛转,你不转我转,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

    赵匡胤给柴荣后代丹书铁券,是因为赵匡胤本人的良心发现,赵匡胤不但赐柴家铁卷,还多次告戒过宗室中人,将来无论如何,不可以为难柴家人。

    不就是给丹书铁卷吗。。。?no proble,皇帝都做了,还会舍不得这点东西?

    中国历史中不乏有些狠心帝王对于这种虽然退位了但是还是潜在的有可能演变成政治敌人的人不愿意放过,要赶净杀绝,还好赵匡胤还有点良心。

    没有做出那么禽兽的事,毕竟我中华自古以来以讲究礼仪廉耻而闻名。

    赵匡胤贵为我国封建王朝中一朝正统政权的开国皇帝,还是应该最大限度对得起历史的。

    最后这个兄死弟及正史里记载的很清楚,俗成金匿之盟。

    这个应该说是确有其事的,大致是这样记述的。

    赵匡胤这个人倒也非常孝敬,并且还非常听他母亲的话。

    有一次,赵母当着赵匡胤的面很恳切的说道,前朝之所以亡国,

    无非与即位的柴宗训年纪过小。无法掌权所致。进而又说道,社稷之福,要依赖长君。

    要赵匡胤答应他,赵匡胤死后,由其弟赵光义即位以达到,他们所期望的赵家江山长治久安。

    不会因为发现像前朝那样小孩子即位亡国的悲剧,赵匡胤当时就答应了其母,并且为了不违背此事,还立了凭证放在一个金匿里,俗称金匿之盟。

    后来赵光义果然凭借金匿之盟顺顺利利的做了太宗皇帝。

    关于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那我哈哈了,毕竟每个人听到的版本都不一样。

    获得了这种续命铁片以后,梅笑寒突然觉得自己精神了许多,不管吃什么东西都觉得香了。

第五十三章 封地梅城() 
“过来西辞黄鹤去,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口中吟着这首唐诗,梅笑寒突然有些感伤,我的老朋友。。。赵匡胤,我马上就要去扬州了,你倒是来送送我呀!

    赵匡胤义公务繁忙为理由,并没有去送梅笑寒,刚刚当上皇帝,自然有许多应酬。哪里有时间送你啊?

    既然没有人送,那就自己走吧!

    赵匡胤没有来送另一个人来送了,这个人就是赵匡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先笑了两分钟,然后才平静下来。

    “真是委屈你了,原本想把你留在京里,只是可惜职位都已经有所安排,那些个打打杀杀的事情又不适合你。”

    毕竟是老赵家的天下,再怎么说梅笑寒也是一个外人,能够给一块封地已经不错了。

    马上要去自己的封地了,梅笑寒有些小小的激动。虽然只是扬州的一部分,但也有数千平方公里。

    并且拥有独立的自治权,自己就是一城的王,这比待在京城里处处受限制好多了。

    当赵匡义把他送出来几十公里以后,丝毫的没有离开的意思,梅笑寒便明白了几分,他和他的哥一样,等着跟他讨要东西。

    “不做贪心人,不是一家人!”兄弟俩一个德性。

    “我想送你一件礼物?”

    “这。。。合适吗?”赵匡义已经有点蠢蠢欲动。

    于是两人分别交换礼物,梅笑寒也满足了赵匡义的小小虚荣心,也给了他一把手枪。

    赵匡义得到枪以后,表现得非常激动,连开了数枪,因为擦枪走火打死了一头在一旁吃草的牛。

    当那头牛死了以后,赵匡胤义还不忘贪小便宜,命人把那头死牛拖回家去,当然也赔给了牛主人一些银子。

    而赵匡义送给梅笑寒的礼物却是一个承诺,承诺以后罩着梅笑寒。

    所谓君无戏言,现在说的话,以后要为这句话付出代价。

    23岁不到的赵匡义在开封城外长梅笑寒挥手道别。

    梅笑寒带着他的3000大军朝自己的封地奔去。。。

    治大国有治大国的方法,治理小城有小城的办法。

    梅小寒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

    其一:队员任官职一律保持不变。

    其二:定“梅城”为自己的封地为新名。

    其三:进行新的行政区划划分。

    梅笑寒自己的人,从开封带来的人,现在还有张云、刘斯豪、刘斯念三人,其他人都被当做人质留在了开封。

    至于为什么不把原来的官员全部撤掉,并不是因为梅笑寒对他们的信任。而是因为,有时候手守旧不是一件坏的事情,改革不能来得太快,否则就会引起大的波浪。

    这一块封地,现在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梅城!”一块完全全属于自己的领地。

    梅城虽然属于扬州行政区划之内,但并不听命于扬州府,因为有很高的自治权利,当梅笑寒到了此地之后,此地便于扬州独立开来。

    梅城的大小官员在梅城门口,站着迎接梅笑寒的到来,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皮笑肉不笑,表情虽然非常到位,但却显得非常呆板僵硬。

    一个新的王朝刚刚建立,有一些人还适应不过来,观念没有转变过来。

    最大的一点就是,还在沿袭着后周的一些礼仪,这绝对是不行的,新王朝,新国家,新气象。

    这些七老八十的官员们,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头头居然是一个这么年轻的少年,自然心里有颇多的不服气。

    但是人不服气对没有多大作用,不服气的人有很多,能够活着的人却很少。

    连续十天,这些老奸巨猾的官员们天天得请客吃饭,想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麻痹梅笑寒。

    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反而让梅笑寒看清了这些人的脸面。

    那便就是:“都是一些不学无术之徒。”

    宋代的官制是承袭唐、五代的制度,但从制止割据、集权中央的目的着眼,也作了重要的改革。

    就算是盗版也不能完全一样,盗版也是有尊严的。

    唐代地方分州(府)、县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