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30》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1630- 第5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垒都不大,大多都是依托当地的一些被抛弃的荒村修建的,修建它们的材料也都是从那些荒村中就地取材的,驻扎的守军也不多,基本上每一处都只有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

    “等等,这听起来好像和烽火台差不多呀?”甘辉道。

    “是挺像的,而且还是那种粗制滥造的烽火台。”萧拱辰回答道,“不过依照我们的内线的说法,这些堡垒并不是烽火台,而是敌军骑兵的支撑点。敌军估计我军会沿着汉江北上,所以就用人造暗礁的办法,阻止我军利用河道运输补给。这样一来,我军就只能通过陆路,沿着官道运输补给。从汉口到襄阳有两条路,近的一条走京山,大概有六七百里,中间有一段山路,不太好走。远的便是沿着汉江的那条道了,大概有八九百里。敌军与我军交战,连续吃了几个败仗,如今已经没有在野战中正面对抗我军的勇气了。所以敌军打算一边依托坚城固守,一边用骑兵骚扰我后方的走陆路的补给线。这样来迫使我军退却。这些小堡垒便是用来给那些骚扰我军补给线的闯军骑兵提供支持的。”

    “就凭闯贼的骑兵,也想断我们的补给线?真以为我们的后勤部队不是兵?”虽然是在会议上,但是甘辉还是忍不住要表现一下他对李自成的骑兵的战斗力的鄙视。

    “最好还是能疏通汉水。”余新也开口道,“倒不是怕他们袭扰,只是就靠陆路,能运送的东西太少,需要的人手也太多。我们的后勤队论打,真不怕闯贼的那点骑兵。不过我们后勤部门的人数和马匹都很有限,怕是不依托河道,不征用民工,根本就不足以支持长期作战。”

    “我们需要长期作战吗?”甘辉却反问道,“闯贼完全是没见过我们是怎么攻城的,才想着要依托坚城来和我们对抗。哼,就凭他们,也想玩这一套。我就不信襄阳城还能顶得住我们的大炮?要我说,我们不如将计就计。就在襄阳,把李自成解决掉!嗯,也不知道左良玉……”

    ……

    “爹爹,郑家给了这样的说法。”左梦庚和孔璋谈了几天,便又回去向他父亲问计。

    “他们怎么说?”左良玉问道。

    “郑家说他们可以将南洋的一些岛屿给我们。这些岛上颇有些物产,能卖不少钱。只是没什么人。若是我家能从周围夺得一些人口,说不得就能依托这些岛屿,真正的成为一方诸侯……”

第五百一十二章,进军() 
这个时空的弘光元年二月,也就是阳历公元1645年的三月,宁南伯左良玉向朝廷上书,称身体多病,实在是无力再统领大军。而自己的儿子并无统兵作战的天分,故而请求朝廷派出宿将代替他统领湖广一带的明军,以抵挡李自成的攻击。

    左良玉上书之后,原本驻扎在九江的模范军立刻就行动了起来,他们朔江而上,直抵武昌城下,而正在进攻武昌的闯军,在看到模范军的旗帜后,甚至都没敢和模范军交战,直接便解围而去。

    朝廷很快就给了回复,弘光帝亲下圣旨褒奖,加封左良玉为宁南侯,赏赐白银一万两,并追封祖先三代。又令平贼将军左梦庚暂代父职,领其所部,归安平王节制。当然,这个所谓的“暂代父职,领其所部”,也只是一个幌子。事实上圣旨下达后的第二天,左梦庚就奉安平王世子的命令,带着几百个家丁离开了武昌,说是去办理军队的粮草之类,但事实上,左梦庚带着这些人并没有去办理粮草,而是直接上船,去了济州岛。依照双方的协议,左梦庚的这些家丁将在这里换装上先进的燧发枪(其实是民用版本的)和二十四磅要塞炮,并接受一段时间的热武器训练(主要是火炮方面的训练),然后便再次登船南下。郑家的海军将会把他们送到南方的伊利安岛(也就是新几内亚岛屿)。

    伊里安岛是一个非常大的岛屿,它是太平洋上最大的岛屿,面积达78万平方公里。这个岛屿物产丰富,除了太平洋岛屿上常见的一些诸如柚木、红木之外,这里还有非常丰富的铜矿资源。这也是左良玉父子在郑家提供的几个地点中选中了这一处的原因。但在此时,欧洲人还没有发现这个岛屿,倒是为了寻找澳大利亚,郑家的探险船队到过这里,并曾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小据点。这个小据点是一处天然环境不错的港口,而且距离一处高品位的铜矿不远,但是郑家的人力却有跟紧要的用处,暂时抽不出空来开发这里,所以这处小据点很快就被暂时放弃了,只是在海图上留下了一个记载。如今郑家干脆就将这处地方转手给了左梦庚,而且依照他们达成的协议,郑家还会陆续的将左家军的那二十来万人给他送过去。并且在此后的半年内保证他们的粮食补给。

    当然,左梦庚这个时候还不会过去,因为伊里安岛的条件还很差,他可不愿意去吃苦。所以带领这些人的将是他的部将李国英。只有在基本的情况稳定下来之后,他才会去看看。

    模范军解了武昌之围后,闯军不待模范军发起进攻,就主动的从汉口和汉阳撤退了。只是他们照例在撤退前放了一把火,把这两座城市烧了个精光。

    事实证明,闯军对于汉口和汉阳的破坏相当成功,内河舰队的人花了半个月才算是让码头恢复了使用,但是其他配套的东西,比如仓库什么的的重建就要更花时间一些。闯军原本就打算放弃这两座城市,所以几乎是从一开始占据这两座城市起,就开始了对它们的破坏。这些破坏,不仅仅包括烧房子烧码头,更重要的是搬迁人口。闯军采用裹挟的手段,将这两座城中所有的人口全都向北转移了。等到模范军收复这两座城市的时候,城中不但是没有一座完好的房子,更是连一个人都找不到。这也使得利用当地人来修复一些基础设施的计划无法实行。好在左良玉手下的二十来万人如今都已经要接受郑森的节制了,虽然依照模范军的标准,左良玉的这二十万人的训练水平和身体状况,就是做民兵都是不够格的,当然更加不够格和模范军的后勤部队相比,但是他们毕竟也算是壮劳力。打仗什么的固然不行,但是拖过来修修仓库和房子,勉强也还是能用的。虽然这些家伙一有机会就会偷懒,干起活来也毫无责任心,做出来的活很多时候都没法看,甚至需要从头返工。

    好在武昌的码头和设施还在,所以模范军还能将武昌作为作战物资的集散地,以武昌为基地支持模范军北进。

    闯军在汉水中沉入了很多的人造暗礁。这些暗礁的位置,模范军的水手们倒是很快就摸清楚了。这其实不难,在河流中,暗礁的存在肯定会对水流造成一定的干扰。有经验的水手能够通过观看水面上的波浪,判断出水下是否存在礁石。然后再让人乘着小船靠近探查,自然就可以确定这些礁石的位置。

    只是仅仅是判断了礁石的位置并不够。还必须将它们移开才能保证通航,这就相对困难了。后勤部门的人根据情况估算了一下,最后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疏通河道,保证最基本的航运保障,至少需要三个月。而要完全恢复此前的通航能力则可能需要一整年。”

    “我们不能给李自成这么多时间。三个月,太多了。因为再过几个月,辽东那边就暖和了,就又能用兵了。如果我们的主力还拖在这边,保不住黄台吉会闹出什么事情来。”郑森对跟在身边的几个人说,“其实,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机会,一个彻底的解决李自成的机会。李自成如果还像以前那样打出流窜,虽然不成大器,但考虑到我军人数有限,其实要解决他还真不容易。但现在,他显然是打算把襄阳一带作为自己的关中河北来经营了。如果他真的能利用我们补给上的麻烦,让我们顿兵坚城,最后不得不退走,那他倒是大有前途了。只不过,他恐怕根本就不知道,我们的攻坚能力到了什么水平了吧?也是,我们和他们交战都是野战,他们根本就没有见过我们攻城。这次倒是可以让他们见识一下。”

    ▲;手;机;下;载;APP看;书;神;器;,;百;度;搜;关;键;词;:;书;掌;柜;app或;直;接;访;问;官;方;网;站;▲;

第五百一十三章,北方的异动() 
即使是在寒冷的辽东,春天也渐渐的来了。到了四月底——也就是模范军开始向着襄阳进军的时候——虽然辽河还没有开河,但是只要你站在河边细细的听,便也可以听到冰层发出的咔哧咔哧的响声了。这是冰层正在渐渐的出现裂缝的标志,一般来说,到了这时候,继续在河面上用冰排什么的,就存在一定的风险了。

    这个时候也是我大清每年最为艰难的时期。辽东的土地肥沃,但是这些年的寒冷和干旱一样影响了整个的辽东,这使得辽东的粮食一直很难实现自给。如果不是每年破关的劫掠,以及通过一些商人的购买到的粮食,我大清几乎每年都会闹饥荒的。事实上,在我大清还叫“大金”,“大金”的带头大哥还是努尔哈赤,而熊庭弼还在主持辽东的时候,熊庭弼差一点就靠严密的封锁,把“大金”埋葬在冬天的饥荒里。那时候,努尔哈赤甚至都不得不用处杀鸡取卵一样的杀无米之民的办法来苦苦支撑。

    当然这样的苦日子已经过去很久了,这些年来,我大清每年入关都能抢到大笔钱财,大批的人口。靠着这些包衣们种田,再加上用抢来的财物购买粮食物资,至少正儿八经的八旗已经不用担心吃不饱了,新的一代诸申勇士们已经不知道冬天挨饿是什么滋味了。但今年的情况却格外的不一样,首先年前入关的行动遭到了惨败,两白旗不但什么东西都没抢回来,反而损兵折将,伤亡惨重。这样的损失可以说是自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借口起兵以来从未有过的。

    而这次失败,带来的最可怕的问题还不仅仅是没抢到东西,或者死了太多的人。虽然诸申勇士人数有限,但是依旧可以通过抓那些深山里的生女真来得到一定的补给。在如今,对于我大清来说,最为可怕的问题是,我大清多年来努力建立起来的百战百胜的形象被严重的动摇了。以前,凭着百战百胜积累下来的威势,凭着“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名声,无论是明军,或是蒙古人之类,在面对我大清军队的时候,都胆战心惊,根本不要打,士气就掉得一塌糊涂。但如今,有了这一战之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如今原本辽镇开辟的粮田,都落入了我大清的手中,我大清自产的粮食倒是多了不少,但是这些年来,我大清也多出了不少的人口。尤其是每次入关,都能带回来数以十万计的包衣。这些包衣也是要吃饭,要消耗粮食的。我大清如今自产的粮食支撑到开春问题倒是不大,但是从开春开始播种,到粮食成熟,可以收割还有好几个月。这一段时间里的粮食缺口却是不小。往年这些缺少的部分,有不少都是从辽镇手里买来的。当然,辽镇卖粮食给满清,也是要赚一些钱的。但辽镇卖粮食,更多的是还怕满清,而不是为了钱。如今辽镇已经不可能再卖粮食给我大清了,而且因为笔架山的那支明军的存在,我大清也很难再威胁到山海关。所以竟然是拿辽镇一点办法都没有。甚至于辽镇都敢于在这种时候,将主力都调到关内去对付李自成张献忠。

    我大清的另一部分粮食是通过蒙古,到宣大一带,通过明朝的一些商人买到的。这一条道倒还走得通。只是冬天之前,山西陕西那边一直在打仗,山西并不是粮食的主产地,他们的粮食也是当地商人从其他地方采购的。入冬前,因为商路不通,这些地方的商人手里的储备也有限,加上入冬后,蒙古那边的路一样不好走,所以能运来的粮食也很有限。好在我大清还是有些积蓄的,所以撑过一个冬天倒也没啥太大的问题,至少,旗丁们都还没挨饿,当然,包衣什么的,每年都会饿死一些,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从山西那边传来的一些消息却让黄台吉很是担忧。这天一早,黄台吉便召集了我大清的各位贝勒爷商议事情。

    “豪格,你把事情和大家说一下。”黄台吉吩咐道。

    “是,皇阿玛。”豪格先给黄台吉行了个礼,然后站起身来,转向其他人道:“各位贝勒,我们从山西那边打探到消息,说是今年明国那边的粮食价格暴涨。京师一带,粮食的价格已经到了二两银子一石。山西那边自然更贵,怕是要到四五两银子一石了。而且就算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