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明皇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明皇师- 第2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叶羽三人知道这就是徐仪华的宿命,她已经走到了最后,回天乏术了。

    但他们不忍心告诉朱棣,每当他们看到朱棣废寝忘食的照顾徐仪华时,心中泛起的酸涩都无法形容。

    江月明白朱棣对徐仪华的感情,她陪在朱棣身边,陪着这个一贯坚强如今却脆弱到让人心疼的男人。

    江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自从朱棣和徐仪华的贴身婢女初年密谈之后,他的眉宇间就开始凝着不易察觉但却深刻的悲伤。

    也许别人看不出端倪,但江月如此了解他,当然可以看得出来。

    这种表情源自于什么地方,江月不明白,她唯一能够想到的只是朱棣在为徐仪华的重病悲伤。

    大家都知道重病的病人总会有回光返照的一天,那是久经病痛侵蚀后在临走之前难得的片刻清宁。

    徐仪华也难得有了这样清醒的一天,自从她突然病重以来,还真的从未有一天意识这般清醒。

    “陛下……”徐仪华握着朱棣的手,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朱棣心里忍不住一痛,夫妻几十年,他相当明白徐仪华如今的这个笑容。在这一瞬间,她的笑容里不再包含任何其他的意味,没有了对儿子的关爱,没有了对江山社稷的牵挂,只剩下夫妻之间深切的爱意。

    这么多年了,你终于不用再操心王府的事,封地的事,甚至是国家的事,你终于可以只在这一刻只想到我们的事。

    “仪华……”朱棣握住她的手,声音有些颤抖:“我想你好起来。”

    就像是小孩子在撒娇一般,朱棣最终只说了这么一句话,这句话也成功换来了徐仪华更加灿烂的笑。

    “陛下,我可能好不了了。”徐仪华坦然的笑道,“您要答应我,即便以后没了我在身边,也要把您的理想坚持下去,做个万人敬仰的好皇帝。”

    朱棣的声音哽住,他真的不知道这个时候还能跟徐仪华说什么,他只是握住她的手,不停的点着头。

    这之后,徐仪华趁着朱棣被叫到大殿商议事情的时候,叫来了汉王朱高煦。

    朱高煦跪在徐仪华床前,他脸上的表情很愧疚,似乎母亲的病全都是被他气出来的。

    徐仪华看到他这个样子,心里很心疼,于是便笑笑道:“煦儿,你不必难过,母后的身体从年初开始就不好,会有今天也并不是意外。”

    朱高煦听到这话后明显更加难过,他怔怔跪在母亲床前,不知道还能说什么。

    徐仪华握住儿子的手,语重心长的对他说道:“煦儿,母后知道,你怪母后偏向你哥哥。但是煦儿,你应该明白,储君之位是国之根本,若非大事历朝历代都断然不会轻易谈及易储的。你要懂事,这世上并非只有成为皇帝才是幸福的,你应该有自己更重要的人生。”

    徐仪华的话每一字都是真心的规劝,但是如今在这场党争之中已经泥足深陷的朱高煦已经不可能再回头了。

    但是他不忍心在这个时候再顶撞自己的母亲,于是他只是轻轻点点头,当做了回答。

    “母后,您不要再想这么多了,您现在应该先把病养好才是。”朱高煦紧接着就把话题岔开。

    已经就快油尽灯枯的徐仪华真的没有多余的力气再去观察儿子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她是真的在一天天耗尽自己的生命。

    最后的一段时间里,徐仪华被病痛折磨着身体,难受起来几乎不能躺下,只能斜靠在床上才能勉强休息,只要躺下就会慢慢感觉呼吸不畅。

    朱棣干脆停掉了早朝,留在坤宁宫日夜不停的照顾她,把坤宁宫当做了办公地点。

    叶羽偶尔跟着怜香进到寝室探望,也带着杨雪笙来看看有什么解决办法没有,但经过一番诊治之后,连公认医术高明的杨雪笙也没了办法。

    夜殇应朱棣的要求叫来了‘一如’盛泽,他的诊治结果和杨雪笙也没有出入,只是开了些安神的药,让徐仪华能够稍稍得到片刻清宁的休息。

    叶羽观察了徐仪华的症状,大概能够猜出一二,应该就是心脏病,而且相当的棘手。

    以大明当时的医疗水平来讲,已经不可能再继续撑下去了。

    果然,过了一个月后,永乐五年九月,大明迎来了永乐朝第一次国丧,皇后徐仪华薨逝于坤宁宫中,年四十六岁,谥号仁孝文皇后。

第三百六十六章 火上加油() 
徐仪华去世了,最伤心的人是朱棣。自登基以来没有落下过一次早朝的劳模朱棣,竟然下旨暂停早朝一个月,举国上下哀悼皇后。

    朱棣的悲伤不仅仅表现在暂停早朝等决定上,更在于他自徐仪华离开的那一刻起,就一步不曾离开坤宁宫所设的灵堂。

    皇子们为徐仪华守孝是应该的,而朱棣也在为亡妻守灵的时候生生熬坏了自己的身体。

    几十年在战场上拼杀所留下的伤势,以及为封地和国家忙碌时所历经的辛苦憔悴,使一向身体健康的朱棣也病倒了。

    多年呕心沥血而在身体上埋下的炸弹,在这个骤然失去妻子的时刻毫无预警的爆发了出来。

    生着病的朱棣就住在坤宁宫的寝殿中,江月一直在他身边仔细的照顾着。因为朱棣病倒了,徐仪华丧事的一切事宜自然而然落到了江月的身上。一向吊儿郎当的江月突然间肩负起整个后宫的重任,让她有点儿不适应,但好在有怜香从旁帮助,再加上她协理后宫之后也多少历练了许多,也就没有多怯场了。

    至于前朝的事,基本就落在了叶羽的身上。

    他是皇帝的妹夫和把兄弟,当年靖难的第一功臣,朱棣登基以来一直最信任的重臣,所以在皇帝病倒的这段时间里,朝臣们自然习惯性的询问他的意见。

    在昏迷了两三天后,朱棣渐渐的醒转过来,他向李兴询问了一下目前朝堂内外的形势,在听到叶羽和江月一外一内的代替他稳住局势的时候,身心疲惫的朱棣终于松了口气。

    这段时间,朱棣躺在床上,踏踏实实的休息了几天。

    虽然说休息了,但朱棣脑子里还是不停的在想着事情,这件事是他在徐仪华病逝之前询问她贴身婢女初年时听到的。

    关于皇后为何会突然忧思成疾,病好之后的徐仪华心情一直不错,怎么会突然间就这样劳心,这是朱棣务必要弄清楚的事情。

    初年当时并没有隐瞒朱棣,她只是实话实说,将徐仪华听到的传闻和担忧对朱棣全盘托出。

    “娘娘听说汉王殿下一直在暗中做针对太子殿下的事,为了不想他们两兄弟为权位争夺,整日惦记的不过就这一件事,所以才会……”

    初年的这句话像是一根针一样扎进了朱棣的心里,他细细回想这段时间来所有对太子不利的消息,心中渐渐泛起冰冷之意。

    以仪华的性格来看,如果她听到了关于这件事的风声,那她一定会叫来朱高煦谈话。如果朱高煦好好的听话回去,徐仪华不会依然担忧这件事不肯罢休,也就不会导致她病情的急剧恶化。

    唯一的可能就是,朱高煦根本就没有听从徐仪华的劝阻,他选择一意孤行,而且还很有可能顶撞了他的母亲。

    这是朱棣如今做出的最合理的猜测。

    也就因为得到了这个猜测,所以他的心冷了半截。权力的斗争历朝历代都很激烈,为了皇位兄弟相残的事不胜枚举,自己不也是浴血拼杀才得到了这个位置么。

    心里涌起苦涩的感觉,这位纵横天下的伟大帝王有生之年第一次感觉到了难以名状的苦涩。

    一个月之后,暂停的早朝恢复,朱棣也不再赖在病床上,而是恢复了精神开始兢兢业业处理堆积的朝政。

    之前那一个月叶羽尽心尽力的帮助朱棣稳定朝局,所以如今突然恢复工作的朱棣也没有感觉有多吃力。

    不过好景不长,本来就心情不好的朱棣收到了一份北境送来的急报,让他一瞬间心情更加不好。

    之前说过,由于叶羽的计策,蒙古人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对大明的朝贡,但这样的朝贡只持续了这样短短的五年。

    鬼力赤不是黄金家族的人,也对黄金家族没有多少兴趣,可他的手下却不一样,当时的鞑靼太保阿鲁台就是这样一个传统观念很重的人,他对鬼力赤的行为极其不满,整日梦想着恢复蒙古帝国的荣光。

    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他杀害了鬼力赤,并拥戴元朝宗室本雅失里为可汗。但这位继承蒙古正统的本雅失里统治的地方实在小得可怜。

    这是因为经过与明朝的战争,北元的皇帝已经逐渐丧失了对蒙古全境的控制权,当时的蒙古已经分裂为三块,分别是蒙古本部鞑靼,瓦剌和朵颜三卫。

    蒙古本部鞑靼他们占据着蒙古高原,由黄金家族统治,属于蒙古正统。

    瓦剌,又称作西蒙古,占据蒙古西部,在明初首领猛可帖木儿死后,瓦剌由马哈木统领。

    鞑靼部落自认为是蒙古正统,瞧不起其他两个部落,而且他们和明朝有深仇大恨,一直以来都采取敌对态度。

    瓦剌就不同了,他们原先受黄金家族管辖,黄金家族衰落后,他们趁机崛起,企图获得蒙古的统治权,明朝政府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加以利用,他们通过给予瓦剌封号,并提供援助的方式扶持瓦剌势力,以对抗鞑靼。

    而在瓦剌首领马哈木心中,部落矛盾是大于民族矛盾的,他并不喜欢明朝,但他更加讨厌动不动就指手划脚,以首领自居的鞑靼。

    出于这一考虑,他和明朝政府达成了联盟,当然这种联盟是以外敌的存在为前提的,大家心里都清楚,一旦情况变化,昨日的盟友就是明日的敌人。

    而朵颜三卫如今则在岚琴的带领下归属明朝统治。

    蒙古本部鞑靼太师在拥立本雅失里为可汗后,奉行了对抗政策,与明朝断了关系,更为恶劣的是,他们竟然杀害了明朝的使节,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向大明示威。但他们没有想到,他们的这一举动实在是利人损己。

    鞑靼的新首领本雅史里与太师阿鲁台都属于那种身无分文却敢于胸怀天下的人,虽然此时鞑靼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他们却一直做着恢复蒙古帝国的美梦,连年出战,东边打兀良哈,西面打瓦剌,虽然没有多大效果,但声势却也颇为吓人。

    而此时,鞑靼杀害大明使臣的行为彻底的激怒了朱棣。本就因为皇后徐仪华的离世悲伤的朱棣,此时将心底那些悲愤全都发泄在了鞑靼的身上。

    朱棣先是册封瓦剌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并提供援助,帮助他们对抗鞑靼。瓦剌乘势击败前来进攻的本雅失里和阿鲁台,鞑靼的势力受到了一定的压制。

    而这些还不够,朱棣干脆准备了十万大军,准备深入北漠痛打不知好歹火上加油的鞑靼。

    朱棣亲自制定了作战计划,监督粮草后勤的准备,但却在最关键的事上犹豫了。

    这就是指挥官的人选,朱棣常年用兵,十分清楚打仗不是儿戏,必须要有丰富战争经验的人才能胜任这一职务。最好的人选自然是曾经与自己一同靖难的将领们,可是问题在于,当年的靖难名将如今已经死得差不多了,最厉害的张玉在东昌之战中被盛庸干掉了,朱能也已经死了,张玉的儿子张辅倒是个好人选,可惜刚刚平定的安南并不老实,经常闹独立,张辅也走不开。而叶羽呢?朱棣现在并不想让叶羽离开京城,很多朝政上的事他习惯性的与叶羽商量,所以他并不想轻易派叶羽去战场。

    想来想去,只剩下了一个人选了,那就是丘福。

    淇国公丘福,是朱棣的结义大哥,也是自燕王府时期就跟随在朱棣身边的帅才,是靖难名将中硕果仅存的一个。

    朱棣对丘福是十分信任的,所以他决定将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他,命令他深入北漠,务必要痛击鞑靼。

    永乐五年末,丘福正式领兵十万出发北征,在他出发前,朱棣不无担心地叮嘱他千万不可轻敌,要谨慎用兵,看准时机再与敌决战。丘福表示一定谨记,跟随他出发的还有四名将领,分别是副将王聪、霍亲,左右参将王忠、李远。

    此四人也绝非等闲之辈,参加此次远征之前都已经被封为侯爵,战场经验丰富。

    在丘福出发之前,叶羽曾找过他,叮嘱他在北漠征战一定要小心谨慎。

    由于天气入冬,叶羽对丘福说道:“大哥,此去北境也非一两日的事,你切记不要过快行军,冬天行军本就比其他季节要苦,更何况是本就寒冷的北漠。”

    叶羽对丘福的嘱咐语重心长,其中有一件事他反复的强调,那就是让他千万不要轻敌。

    “如果你的军中有人说敌人很容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