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明皇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明皇师- 第2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啊?她连姐姐的话都敢不听吗?”

    徐仪华露出些许精明的笑,道:“在这宫中,虽说本宫是后宫之首,你也是协力后宫的众妃之首,但这些嫔妃们依然有机会对咱们的话充耳不闻,你可知是为什么?”

    江月摇摇头,表示并不能理解。

    “因为她们还有另外一项武器,那就是陛下的宠爱。若是陛下宠爱她们,她们自然会仗着陛下的宠爱而横行霸道。即便本宫是后宫之首,也要看陛下的面子,若陛下真要维护,本宫又能说什么?”

    江月不满的皱起眉头,道:“四哥怎么可以这样偏颇维护?这些妃嫔若是犯了错就该是姐姐处罚,而且也该听从姐姐的教诲,怎么能仗着陛下的宠爱就为所欲为?”

    徐仪华安抚的拍拍她的手,道:“不过放在咱们这里倒不必太担心。陛下并非那种偏宠妃嫔而不顾宫中规矩礼法的帝王,所以贤妃如今的举动也无异于像是在自掘坟墓。我今日劝告过她,若她肯听自不算坏,但若她充耳不闻,那等到事情闹大闹到陛下那里去了,她如今这点儿恩宠可就不值什么价钱了。”

    徐仪华并非是危言耸听,她之所以敢这样说,还是因为她对于朱棣深刻的了解。徐仪华了解朱棣,所以她敢这样说。

    与朱棣夫妻几十载,若说他真的对什么人宠爱到可以放任对方无法无天的话,那么就只有一个江月了。

    当初在燕王府时,朱棣就放纵江月随着性子胡来,如今到了宫中,江月随着年岁的增长液愈发的成熟稳重,并不会再像当年那般小女孩儿的任性,这让朱棣和徐仪华都感到很欣慰。

    朱棣大概会纵容江月的任性,但对于其他妃嫔可就没有这么大的宽纵。徐仪华太了解朱棣,他除了对江月是发自真心的宠爱之外,对于其他那些妃嫔,都不过是为了充盈后宫而逢场作戏罢了。

    徐仪华身体好起来后便和江月一起开始大力整顿后宫,而且朱棣也公开表示支持皇后和贵妃整饬后宫风气的举动,后宫大小妃嫔们必须严格遵守皇后和贵妃的训诫,若有人顶撞不从,朱棣便会亲自过问,情节严重的甚至降级处罚,一时间后宫中的风气又回到了之前那般安宁。

第三百六十三章 悲哀的母亲() 
徐仪华病好之后一直在整顿后宫中的事儿,直到里里外外的风气全都整顿下来了才算完。

    协理后宫的江月基本上起不到太大的威慑作用,毕竟她平日里看上去就是一副没什么威严的样子,成天嘻嘻哈哈的,后宫中根本没有人怕她。

    江月去找徐仪华抱怨,也只换来对方轻松的笑,道:“这后宫中的人也跟前朝的大臣们一样,你只靠和颜悦色和晓之以理是不可能管理住她们的。而且啊,别看咱们只是管这小小的一个后宫,那有时候可比前朝还要费心。前朝的大臣们经常拘泥形式,但后宫的女人们可不管这些。所以啊,陛下曾经说过,必须要保证后宫的安定,才能让他在前朝没有后顾之忧。”

    徐仪华从一开始就是朱棣最信任得力的贤内助,原来在燕王府时,她为朱棣管理好府上和封地的内政。而如今,她在后宫中所做的每一个努力都是为了要帮助朱棣稳固朝堂。

    这样一心一意为了朱棣着想努力的徐仪华,自然也是朱棣最无法割舍的重要家人。

    *********************

    此时,后宫终于恢复了以往的平静,但前朝却在酝酿一些暗涌的风波。

    朱高煦深知朝中文臣支持太子的很多,要想把文官集团一网打尽绝无可能,于是他另出奇招,花重金收买了朱棣身边的很多近臣侍卫,并让这些人不断地说太子的坏话,而自从皇后徐仪华的病好转后,朱棣便将心思放在了迁都的事情上。

    经过仔细的考量后,朱棣决定要亲自北上巡视北京一带目前的情况,以便制定出更好的迁都进程。而他指派在自己身边一同北上巡视的人,正是他最信任的左膀右臂叶羽。

    而为了离开京城去巡边,朱棣必须安排太子朱高炽监国,在他和叶羽北上巡边的期间代替他主理国家大事。在这种情况下,精于权术的朱高煦终于等到了一个最佳的进攻机会。

    朱高煦聪明过人,他跟随朱棣多年,深知自己的这位父亲大人虽然十分精明且长于权谋诡计,却有一个弱点——多疑。

    这大概是任何一位帝王都会忍不住去犯的毛病,无论他多么英明睿智,在面对有可能对自己造成的威胁,都会本能的去怀疑。

    而太子朱高炽监国的期间,正是朱棣的这种弱点爆发的时刻,因为他多疑的根源就在于如今对权力的小心翼翼,虽然由于自己离开京城而不得不将权力交给太子,但这是迫不得已的。

    朱高煦相信,所有关于太子急于登基,抢班夺权的传闻都会在朱棣的心中引发一颗颗定时炸弹。

    朱高煦的策略是正确的,他准确地击中了要害,在身边人的蛊惑下,不容权力有失的朱棣果然开始怀疑一向老实的太子的用心。

    不过比较好的情况是,这次的巡边行动叶羽一直陪在朱棣身边,多少可以抑制一下他这样无法自控的猜疑。

    不过叶羽也知道,如果不能彻底从朱棣心里打消他对太子的怀疑,那么其他的所有劝说和努力全都是白扯。

    而身在北京的叶羽此时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连夜写了一封信,密封起来交给跟在自己身边的杨澈,让他务必快马返回京城,将这封信交到他指定的人手中。

    得到命令的杨澈一刻都不敢耽误,立刻连夜返回了京城。

    叶羽在尽一切努力为太子的未来铺路,而巡视完北境的朱棣也准备启程返回京城了。

    朱棣北巡回京,对太子搞了一次突然袭击,审查了其监国期间的各项工作。这之中有不甚满意的地方,他丝毫不留情的严厉训斥了太子,并抓了一大批太子身边的官员,更改了太子颁布的多项政令。

    朱棣的这种没事找事的找茬行为让大臣们十分不满,他们纷纷上书,其中言辞最激烈的是大理寺丞耿通,他直言太子没有错,不应该更改。

    叶羽在朝堂上一言不发,在听到耿通的上书后忍不住皱起了眉头,因为这个时候上书为太子说情的,在朱棣心中都不可能留下谏臣的好印象。

    事实却是如此,直言的耿通却绝不会想到,他的这一举动却正中朱棣下怀。

    耿通算是个做官没开窍的人,他根本不懂得朱棣这些行为背后的政治意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人家本来就是来找茬踢场子的,不过随意找个借口,是直接奔着人来的,多说何益!

    朱棣却是一个借题发挥的老手,他由此得到了启发,决定向耿通借一样东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样东西就是耿通的脑袋。

    随后,朱棣便煞费苦心的演了一出好戏。

    他把文武百官集合到午门,用阴沉的眼光扫视着他们,怒斥耿通的罪行,最后斩钉截铁地说道:“像耿通这样的人,一定要杀!”

    如此杀气腾腾,群臣无不胆寒,但大臣们并不知道,这场戏的**还没有到。

    耿通被处决后,朱棣集合大臣们开展思想教育,终于说出了他演这场戏最终的目的:“太子犯错,不过是小问题,耿通为太子说话,实际上是离间我们父子,这样的行为绝对不能宽恕,所以我一定要杀了他!”

    这个理由并不陌生,当初对解缙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只不过当时朱棣用的理由是离间自己和汉王朱高煦的父子关系。

    至此,终于原形毕露。

    耿通无非是说太子没错而已,怎么扯得上离间父子关系上,这个帽子戴的实在不高明,但却也说出了朱棣的真意。

    他只是在警告太子,朱高炽,老子还没死,你得给我老实点。

    太子地位岌岌可危,***被打下去一批,朱高炽本人经过这场打击,也心灰意冷,既然让自己监国,却又不给干事的权利,做事也不是,不做事也不是,这不是拿人开涮吗?

    太子的心情很不好,身为太子太傅的叶羽心知肚明,但他明显没有太子本人那么担忧,反而镇定自若的告诉朱高炽越是这种时候越是一定要稳住。

    叶羽当然知道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谁,于是他决定要反击了。

    他最先做的事,就是让李兴安排人在后宫中放出消息,说太子此次被皇帝训斥和惩罚都是因为汉王从中作梗,才导致皇帝陛下对太子起了疑心。

    这样在后宫中散布的消息其实并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而且叶羽也叮嘱李兴一定不要传的太过,只需要巧妙一些。

    叶羽的最终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偌大的后宫不需要每个角落都盛传这个消息,只需要坤宁宫中听到就行。

    只需要徐仪华听到,她听到后一定会采取行动。

    事实确实如叶羽所料,徐仪华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生气,她立刻叫汉王朱高煦入宫来见自己。

    朱高煦听说母后叫自己来还是很高兴的,只不过请过安后,他看到母亲阴沉的脸色后就有些不知所以了。

    “是不是你,在你父皇面前说你哥哥的坏话?”徐仪华许是有些气急了,竟然开门见山毫不掩饰的问出这个问题。

    朱高煦一瞬间就怔住了,他也没想到母后竟然一开口就是关于这件事。

    “母后这话怎么说的……”朱高煦有些不自然的笑了笑:“父皇只是训斥了皇兄监国时的一些错误而已,怎么会是我说皇兄的坏话呢?”

    徐仪华看着眼前这个儿子,问道:“煦儿,你心里打着什么主意母后都很清楚。但是,炽儿是你的亲哥哥,你怎么能够在背后做构陷他的事情!”

    朱高煦怔怔看着母亲,形容不好自己心里的感觉。从小到大母亲都喜欢兄长,这是朱高煦始终坚信的。母亲对兄长最好,什么事都要先顾虑到他,无论是吃穿用度,母亲最先想到的永远都是朱高炽。

    凭什么这样?

    朱高煦一点儿都不明白,明明自己比那个瘸子哥哥要优秀,为什么母亲就是这么偏心?

    于是,这种从小到大根植在内心中的嫉妒之火终于燃烧了起来,他冷笑一声,说道:“母后,儿臣也是您的亲生儿子,为何您的心中就只有皇兄一人?!”

    徐仪华被儿子这句话问的怔住,不可置信的看着他。

    “从小到大,无论有什么好东西,您最先想到的永远都是皇兄!我何曾有一刻在您心里重要过!”

    “煦儿!你明知道母后不是这样的!你明知道,你哥哥他身体不好,我自然会对他上心……”

    “他身体不好!对,他身体不好!因为他生过病,身体不好,所以您和父皇就要什么都先给他!就连皇位也是!”朱高煦脸上的表情因为嫉妒的燃烧而有些扭曲,“明明我比他要优秀!为什么我不能当皇帝!”

    “煦儿!”徐仪华急切的阻拦,“这里是宫中,你不要说这些大逆不道的话!”

    “呵,大逆不道?”朱高煦冷笑,“母后别忘了,父皇也是靠着这四个字,才登上了这个皇位!”

    啪!

    一记重重的巴掌打在了朱高煦的脸上,他怔怔看了看气的胸膛急剧起伏的徐仪华,然后只简单行了个礼,便扭头离开坤宁宫。

第三百六十四章 足智多谋() 
至正二十五年,杨士奇出生在袁州,当年正是朱元璋闹革命的时候,各地都兵慌马乱,民不聊生,为了躲避饥荒,杨士奇的父母带着他四处奔走,日子过得很苦。在杨士奇一岁半的时候,他的父亲终于在乱世中彻底得到了解脱。

    幼年的杨士奇不懂得悲伤,也没有时间悲伤,因为他还要跟着母亲继续为了生存而奔走,上天还是公平的,他虽然没有给杨士奇幸福的童年,却给了他一个好母亲。

    杨士奇的母亲是一个十分有远见的人,即使在四处飘流的时候,她也不忘记做一件事——教杨士奇读书。在那遍地烽火的岁月中,她丢弃了很多行李,但始终带着一本书——《大学》。

    读书是要讲天分的,杨士奇就十分有天分,可读书还需要另一样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钱。

    没有钱,就上不起私塾,就读不了书,就不能上京考试,就不能当官,毕竟科举考试并不是只考《大学》。

    洪武四年,杨士奇的母亲改嫁了,杨士奇从此便多了一位继父,一位严肃且严厉的继父。

    这位继父叫罗性,他同时也兼任杨士奇的老师。

    罗性,字子理,事实上,他并不是一个普通人,此人出生世家,当时已经是著名的名士,且有官职在身,性格耿直,但生性高傲,瞧不起人。

    杨士奇怀揣着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