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明皇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明皇师- 第2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叶羽伸出一只手,轻轻揉了揉江月的头发,道:“这四年,让你受苦了,月。”

    江月因为酒精作用而变得混浊的双眼染上了一层雾气,她摇摇头,笑的释然,说道:“好在我们又在一起了!能让你们见证我的婚礼,真的太好了!今天的这个婚礼,满足了我所有的愿望,真的太好了!”

    夏空紧紧握着江月的手,她面颊微红,欣慰的说:“我们重新聚到一起,你又和心爱的人在一起,确实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如果……蓝磬也在就好了……”

    江月突然说出的这句话,让叶羽和夏空心中的感慨到达了极点,他们在一瞬间沉默了下来,彼此之间都明白对方的感受。

    一直沉默的徐仪华站到江月的身后,她握住江月的肩膀,轻轻将她揽进怀里。

    “江妹妹,无论从前经历了什么,从今往后,这大明的后宫之中,一直有你我姐妹风雨同舟,互相扶持。”

    甘露宫的夜晚并不想谨身殿那么热闹,但总有一种脉脉的温情流转,让人觉得异常的舒适安心。

    甘露宫外,一袭暗红色常服的夜殇静静伫立在那里,她手中握着一杯酒,在角落里向江月隔空虚敬一杯,默默表示了自己心中最深切的祝福。

第三百零七章 总编纂() 
江月成为贵妃之后,朱棣一直是满面红光的,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东暖阁议事的时候,他基本都是笑眯眯的,很少再疾言厉色。

    朝臣们看了这个架势,立刻就明白了这位新晋贵妃在皇帝心里的地位,所以朝堂内外都开始想要巴结这位贵妃娘娘。

    内宫中的太监宫女们自不必说,都是直接上门去巴结江月,而前朝的大臣们无法直接进宫,便都调转方向,纷纷巴结叶羽。

    叶羽早已嘱咐江月,遇到这种情况直接打着马虎眼糊弄过去就好。

    这一天,下朝之后,叶羽直接跟着朱棣来到东暖阁。

    “怎么?你跟着朕回来是要干嘛?”朱棣乐呵呵的靠坐在龙椅上,可以看得出来,他心情真的非常好。

    叶羽对这种现状显然十分满意,他也笑嘻嘻的说道:“之前陛下交给臣准备编纂永乐大典的筹备工作有了进展,陛下要不要听听?”

    “哦?人选都确定了么?”

    “是的,主编人选是翰林侍读解缙大人。另外,以王景、蒋用文为首的五名翰林学士担任总裁,再挑选二十名翰林院官员为副总裁,翰林院都是饱学之士,想要挑出这些人一点儿都不困难。此外,还有一点,陛下应下达圣旨,在全国范围内广招饱学之士来做编辑,无论年龄大小,贫穷富贵,出身如何,只要是有学识的人就可以。”

    朱棣只是边听边点头,叶羽如今的设想他是非常满意的,也就只是静静的听着,没有打断。

    “还有,我们需要找到这样一类人,这些人可以不必掌握太多的学识,但他们必须写字好看。毕竟咱们现在没有打印机这种东西,我们要采集大量书籍和资料,就需要找人来抄写。臣以为,既然是我大明编纂出来的书,字迹一定要漂亮才行。陛下以为呢?”

    朱棣再次点头,应了句:“嗯,说得对。”

    “最后一件事,也是臣一直担忧的。此次修书并非是简单的工程,我们召集了几乎全国的精英人士,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人生活上的开销……”

    “这个不用担心。”朱棣直接打断了叶羽的顾虑,他漫不经心的说着:“将编撰永乐大典的总部设在文渊阁内,在京城内为这些召集来的学士们安排住处,让光禄寺来负责他们的膳食,有家眷的人允许携带妻子入京同住。”

    朱棣的这个决定,可以说完美的解决了叶羽所担心的问题。善于收买人心的朱棣非常明白,要想让这些人踏踏实实给自己干活儿,就要让人家没有后顾之忧,吃饭睡觉之类的都属于后顾之忧,一定要妥善解决。

    不过这件事也侧面的反映出了大明当时的国力。

    朱棣和叶羽所计划的这个修书工程,几乎是摆出了此时大明朝上下所有学识渊博之人,这样所需要的开销也是极大的,但朱棣想都没想就点头同意了。

    原因无他,因为他所志向于编纂的书不是一本,也不是一部,而是涵盖古今,包罗万象,囊括此时一切知识内容的百科全书。

    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书籍就算是出版了也是极易失传的,因为并没有随便出版一本书就送到图书馆备份,或者在计算机里备份原稿的可能。这也就直接导致,许多书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秘籍一样,极有可能藏在什么深山之中。要想将这些书全部采集回来,谈何容易?这必须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由此可以看出,编撰永乐大典,根本就是个浩瀚的工程,是许多朝代和帝王只能在梦里想想的事情。

    盛世大明,可想而知。

    解决了后顾之忧,朱棣像是想到了什么,问:“对了,总编纂的人选呢?”

    终于问到了这个问题,叶羽就一直等着他问,因为决定永乐大典的总编纂,才是整个准备工作最重要的大事。

    朱棣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立志要修的书绝不是普通的货色,而是古往今来最全面最完美的书,一部千百年后依然要闪耀这个时代光辉的书。

    而按照朱棣的构想,这部书要囊括的科目众多,类别繁杂,这绝对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个合适的人成为总编纂,来带动包括解缙在内的所有编辑。

    “首先,总编纂这个人,要在学识和修养上达到一定的境界,必须有广博的学问。其次,他必须有清晰的判断力,超常的耐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个人要有不同寻常的地位。”

    朱棣静静听着叶羽的分析,他眉头微蹙,因为他发现自己在朝野上下都找不到这么一个人选。解缙已经是目前才华学识最拔尖儿的人了,但他也只能胜任主编的职位而已。

    见朱棣沉默,叶羽终于开口说道:“臣有一个人选,希望陛下可以听听看。”

    “嗯?你说来听听!”朱棣对于叶羽的判断力和识人能力也十分信任。

    “符合臣刚刚所说的那些条件的人,朝中目前是有的。这个人就是,宁王殿下!”

    朱棣大概是完全没想到叶羽会有这个提议,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叶羽继续说道:“宁王殿下的才情恐怕不需要臣多说了。他不仅在学问上有所造诣,还在茶道、戏曲、宗教等诸多方面有所涉猎,也主编过《茶谱》,《私奔相如》等作品。”

    “嗯,十七弟的才华确实是众兄弟中最突出的。”

    “若说领导能力,宁王殿下更是合适的人选,先不说他统领藩国时的政绩和能力,单是他王族的身份就足以成为掌控场面的人。”

    叶羽说完这些,就沉默了下来,静静等着朱棣做决定。

    朱棣的沉默是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该不该把总编纂这个职位交给宁王朱权,毕竟他有在心里考虑削藩这件事,即便道衍告诉他眼下不能操之过急,但这并不代表这件事在他心里就算过去了。

    所以叶羽的这个提议让他犹豫了,因为他不想让宁王在这个时候立下这样非同一般的政绩。

    朱棣此时的犹豫当然在叶羽的计划范围之内,他给了朱棣极长的思考时间,并且也做好了朱棣不会当场给出自己答案的准备。

    不过,聪明人永远都是留着后手的。

    朱棣当时用总编纂人选需要谨慎斟酌为由暂且打发了叶羽,但他完全没想到,叶羽虽然离开了,但自己也进入了叶羽布置的局中。

    朱棣当晚特意没有住到甘露宫,因为江月和叶羽的关系太近了,况且对于朝堂上的事,他还是更喜欢跟徐仪华商量。

    但是朱棣没有想到的是,就连徐仪华都在这件事上跟叶羽站在了同一阵线。

    当朱棣将这件事告知徐仪华之后,也向自己的这位贤妻寻求了意见。宁王朱权平日里跟徐仪华没有什么过多的接触,所以朱棣绝对相信徐仪华会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给自己提出建议。

    朱棣确实料对了,徐仪华确实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但这也在叶羽的计算中。

    徐仪华的意见是同意叶羽的提议,任命宁王朱权为编纂永乐大典的总编纂。

    “嗯……你也这样认为么?就没有其他人选了?”

    徐仪华偏头思考了下,反问道:“难道殿下有更合适的人选么?”

    “呃……这……”朱棣被自己的皇后反问住了,说实话,他确实没有更合适的人选。

    枕头风一向是很好使的,叶羽知道经过徐仪华的劝说后朱棣一定产生了动摇。

    果然,第二日下朝之后,朱棣就将叶羽叫到了东暖阁。

    “朕昨晚仔细考虑过,觉得目前确实没有比十七弟更合适的人选……”

    朱棣的神情看上去还是有些犹豫,不过叶羽此时已经胸有成竹了。

    “陛下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在任命宁王殿下为总编纂后,可以请道衍师傅来做监编,负责后期同宁王殿下一同审核稿件,也可以在特殊情况下修正总编纂提出的有偏差的建议。”

    叶羽这个提议正中朱棣的心思,如果有人监督,有人间接分去宁王的一些权力,也就可以成为有效的牵制,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只不过……”叶羽故意做出惋惜的神情,遗憾的说:“只不过宁王殿下要常住京城,无法轻易回到封地了。”

    叶羽这话虽然说得十分遗憾和为难,但却轻易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朱棣果然被彻底说动了。

    在靖难之战中也立有战功的宁王朱权,是此时藩王中地位和实权最大的一位,朱棣若是存了削藩的想法的话,那么宁王则会成为他最关注的一个弟弟。

    然而,叶羽指出,如果宁王成为永乐大典的总编纂,那么他将会远离封地,长时间呆在京城里,在朱棣的监视下行动,从各个方面来说其实也不能算是坏事了。

    于是,朱棣终于下定决心,启用宁王朱权作为本次修书的总编纂。

    正式旨意下达后的第二天起,以宁王为首的修书团队正式进驻文渊阁,开启了永乐大帝在位时第一个辉煌的工程。

第三百零八章 内阁() 
建文四年九月,宁王朱权奉诏入京,任永乐大典总编纂,负责修书全部指挥事宜,辽东的防御暂时由辽王帮衬。除了上朝之外几乎从不过问政事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兼任修书的监编,翰林侍读解缙任主编。

    由于朱棣不想太落人口实,让别人说自己是篡位这么难听,所以他决定按照旧例把刚刚登基的这一年依然作为建文四年,第二年开始再改元永乐。

    朱权入京后先进宫拜见了朱棣,领了总编纂的职位和任务,兄弟两人一番寒暄之后才离开。

    从宫里出来之后,朱权直接去了靖国公府,他确实很惦记一直没有见面的姐姐怜香,也顺便有话想问叶羽。

    十分不巧的是,朱权来到靖国公府,却没有见到怜香。

    “怜儿出去了,不在府上,真是不巧呢小王爷。”

    叶羽翘着二郎腿坐在主位上嗑瓜子,一脸闲散惬意的笑容。

    朱权认识他这么久,却总是看不惯这家伙这一贯吊儿郎当的德行。但朱权无语的是,自己虽然看不惯他,但却又拿他没办法。

    “九皇姐身体怎么样?我从辽东带了些上好的药材过来,你给她再补一补。”

    叶羽也不跟朱权客气,谢过后说道:“她好多了,自靖难成功之后,夏空说她明显比之前那四年开朗了许多。”

    朱权稍稍舒了口气,欣慰道:“这就好,看来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朱权脸上是欣慰的笑,他之前还会担心自己帮助朱棣靖难是否是正确的选择。尤其在他听说建文帝火烧乾清宫并于火灾中尸骨无存之后,他曾一度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

    战争无法给人带来幸福,这是久居守边藩王之位的朱权常年来所得出的结论,尤其是他听说了岚琴的秘密后。

    但现在,当他听到怜香因为靖难的成功而重拾了曾经的笑容时,他才终于释怀,承认自己这次的选择还不算太坏。

    更何况,朱棣前不久刚刚迎娶了一位贵妃,而这位贵妃就是之前差点儿被黄子澄等人害死的人,朱权在得知这件事的时候,由衷的替朱棣感到高兴,毕竟靖难的成功还是给一些人带来了幸福。

    “小王爷其实不用想太多,很多事的对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站在建文帝的角度去看待的话,靖难是不折不扣的罪恶,它导致了许多支持建文帝的大臣被杀,导致这些大臣的家庭家破人亡,是纯粹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