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明皇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明皇师- 第2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意。

第二百九十六章 破城之时() 
徐辉祖依然在同朱棣做着最后的抵抗,他的抵抗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朱棣的军队经过长期的征战也总算到达了极点,士兵们十分疲劳。

    眼前就是岌岌可危的京城,再咬牙坚持坚持胜利就是属于自己的,所以朱棣没有选择退兵,只是在浦子口一带屯兵休整。反正他现在粮草军需充足的很,不怕跟徐辉祖耗下去。

    朱棣虽然按兵不动,但他可不是真的干耗时间,他一刻都没闲着的为攻破京城做着周密的准备工作。

    比如,写密旨给陌石山庄的夜殇,让她火速进行最后的行动。

    比如,立刻传令给在附近的待机部队前来汇合准备向京城发起最后的冲击。

    再比如,叶羽又在关键时刻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修书一封送到京城里,交给那个人,一定会在此战最后关键的时刻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于是,在经过了半个多月的准备后,朱棣再次列阵待发,准备开始他向京城的最后一次冲击。

    徐辉祖在浦子口摆下阵型迎击朱棣的大军,他觉得仅仅只是休整了一段时间而已,朱棣的军队应该还没有完全恢复战力才对。

    但是,徐辉祖料错了,北军已经恢复了最佳的状态他们这次渡江,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的。

    要问为什么北军突然有了这么强的战斗力,那是因为朱棣半月前写信调来的部队赶到了。

    带兵赶过来支援的人,是燕王次子朱高煦。

    由于朱高炽身为世子,被朱棣委任了固守大本营北平的任务,所以能够最快赶过来的人只剩朱高煦。

    朱高煦自有喜欢舞刀弄枪,性情颇有些像他的父亲朱棣,所以朱棣对他本就极是疼爱和信任,这次看到他第一个赶到支援自己,自然更是开心。

    朱高煦的及时赶到使得北军如虎添翼,终于将状态调整到最好的时候。

    朱棣看着身后的军队,一股激动的感情自心底升起,他再次询问率部的众将是否一切准备就绪。

    此时,自靖难起跟随在朱棣身边的将领还剩下丘福、朱能、岚琴等人,他们全都集中在朱棣身边,等待着最后冲击的命令。

    朱棣带领着最佳状态的北军开始渡江,向对岸的徐辉祖发起了进攻,新加入的生力军朱高煦部表现的十分积极,而作为燕王次子的朱高煦本人也是极其卖命,因为眼看江山就要打下来了,而自己即将从燕王之子升级为皇子,而且还是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江山之主的皇子。

    朱棣的儿子不多,活下来序齿的只有世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而这其中军功最大的人要算朱高煦了,所以他十分有信心,未来自己可以成为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所以这次渡江战役中,朱高煦表现的极其优秀,而他身先士卒的表现也确实给他的父亲留下了极佳的印象。

    为此,北军大破徐辉祖的南军时,朱棣十分高兴的表扬了朱高煦,并且拍着朱高煦的肩膀说:“北平有世子防守,而你伴随我身边攻陷京城,你们兄弟二人表现的很好。这次攻破南军有你跟在我身边,也让我觉得安心多了。”

    事实上,朱棣说这话纯粹只是想表扬一下自己这个儿子,也是趁着大战取得胜利表达了自己开心的情绪。然而,却让朱高煦误会了。

    朱高煦从朱棣的这句话里,听出了将储位传给自己的错误信息,这直接导致,未来的朱高煦事事以夺取皇位为最优先选择。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总之目前形势还是一片大好,北军顺利击溃徐辉祖的军队,击溃了南军最后一道防线,屯兵京城之下。

    北军刚刚到达京城,朱棣便下达了将京城团团围住的命令,他并不准备立刻展开攻击,因为虽然只剩这最后一步,但却没有想象中的容易。此时的京城城墙是明朝最坚固的城墙,而且城内还有几万禁军,若要真的攻下京城并非易事。

    而皇城内的朱允炆则彻底绝望了,他颓然坐在龙椅上,一言不发。

    留在他身边的,只剩下一个方孝孺而已。

    朱允炆在最后关头拒绝了南逃的提议,选择听从方孝孺的意见留在京城。

    “方爱卿,若是连京城也守不住了,朕该怎么办?”

    方孝孺虽然是个书生,但他却十分有气节,还是个硬汉。于是当他面对皇帝提出的这个问题后,一字一字坚定的说道:“即使守不住城池,皇帝陛下为江山社稷而死,也是理所应当之事。”

    朱允炆怔怔看着站在殿中的这唯一一位臣子,方孝孺虽然是书生,一生未经历过战场的烽火,但濒死之际却有这样铮铮傲骨,确实是让人打从心底生出许多敬佩之意。

    朱允炆闭上眼睛,靠坐在龙椅上,听天由命吧。

    事到如今,除了听天由命,还能做什么呢?

    方孝孺却依然有些信心,他坚信着凭京城的坚固,再加上禁军的守卫,朱棣一定不会轻易攻下城池,而到时就有可能等到勤王的援军。

    方孝孺的算盘打得不错,不过他还是太天真了。他不了解朱棣,更不了解跟在朱棣身边的叶羽。如果他了解他们,就不会有这样天真的想法了。

    因为作为北军军师的叶羽给朱棣出了靖难之战中最后一个计策,也是决定性的计策。

    “兵临城下之时,殿下不必大张旗鼓的进攻,只需要在城外布阵将京城团团围住即可。剩下的事,殿下那封信自然会起到该起到的作用。”

    朱棣明白叶羽的意思,因为那封信正好是他自己写的。

    那封信的收件人的李景隆,而信的内容是劝降。

    朱棣在信中将目前的形势利弊给李景隆一条条摆明,并且劝说他识时务归降,之后的事情都好说,之前的事也可以一笔勾销。

    叶羽让朱棣写这封信,就是因为完全拿住了李景隆的性情。

    李景隆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这种人在关键时刻最先考虑到的就是利与弊,他会将自身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其他的事都可以不被列入考虑。

    眼前这件事就是,李景隆最在意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和爵位,至于朱允炆的皇位是否能保住,不是他会考虑的事情。

    于是,原本代替徐辉祖统领禁军守卫京城的李景隆,率先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打开了金川门,将北军迎了进来。

    至此,李景隆终于又在他的人生中添加了浓重的一笔,他从一个军事白痴彻底沦为了内奸。而后,他将在朱棣的统治下继续苟延残喘的活着,他这一生是为曹国公一脉蒙上了最大的羞耻。想当年李文忠有多么的风光,如今的曹国公一脉就有多么的屈辱。

    不过这也无所谓了,毕竟是李景隆自己选择的道路。

    而最关键的是,在李景隆帮助下,朱棣的北军终于顺利进入了京城,这代表着江山即将易主。

    皇城中的朱允炆得到了消息,他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天真,而这一刻他其实也早有准备。只是,此刻的他呆坐在宫中,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真正降临的时刻还是会觉得特别的残酷。

    朱允炆环视空空如也的大殿,那些所谓的谋臣一个都不见了,那些趾高气昂高谈阔论的书呆子也不见了。

    朱允炆内心的绝望、悲哀、恐惧,在这一刻全部转变为强烈的愤怒,他一把抽出悬挂在龙椅旁的长剑,对着空旷的大殿怒吼:“是你这么这些人给我出的主意,事到临头却各自逃命!全部弃我于不顾!”

    然而,悲哀的是,他的怒吼没有得到任何的响应,回应他的只有深邃大殿内不停循环的回声。

    “陛下!”

    一个急切的声音从门口响起,朱允炆愣愣的抬头看着跑进来的人。

    那人冲过来一把拉住朱允炆的胳膊,急道:“陛下!燕王殿下已经攻进京城了,您还是快跑吧!”

    朱允炆不可置信的看着眼前的人,他努力回想着,自己似乎跟这个人并没有任何过多的交往。

    徐增寿?徐辉祖的四弟。

    在朱允炆的印象中,徐增寿和徐辉祖完全不是同一种人,徐辉祖是完全忠诚于自己的,而徐增寿则会不停的劝导自己,让自己不要昏头一般的削番,并不停告诉自己燕王是不会真心造反的。

    不会真心造反?

    呵,开玩笑么?那如今到底是谁攻进了朕的京城中!

    “徐爱卿,事到如今,你还是要告诉朕,燕王不会造反么?”

    徐增寿停下脚步,他呆呆看向朱允炆,看着朱允炆空洞无神的双眼。

    虽然徐增寿没有说话,但在如今意识几乎都涣散的朱允炆眼中,却从徐增寿脸上看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嘲笑之意。那神情似乎在说,让你刚愎自用,如今想后悔都来不及了吧?

    朱允炆觉得这是羞辱,他无法忍受这个时候只有自己看不顺眼的徐增寿出现在自己身边,已经几近崩溃的朱允炆根本不想看到徐增寿。

    潜意识里虽然觉得自己这不过是可笑的迁怒,但朱允炆还是根本控制不了这种愤怒的感情。

    强烈的厌恶感让他将全部的愤怒转嫁到曾为朱棣说情的徐增寿身上,朱允炆毫无预兆的抬起握着剑的手,下一瞬间手起剑落,直直刺入徐增寿的后心中。

第二百九十七章 复仇() 
徐增寿大概不能理解,他吃力的回头看向朱允炆,又低头看了看刺透自己前胸的剑和胸口弥漫出的血迹。

    由于长剑是当胸穿透,所以徐增寿其实没有什么时间去思考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甚至连胸口传来的疼痛感都已经感觉不到,意识渐渐模糊的时候,徐增寿只是不停的想要问出来,为什么……

    徐增寿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只是想要来掩护朱允炆逃出皇城,他只是想要最后尽一次身为臣子应该尽到的职责。虽然整个靖难战役下来,他是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的,但至少在最后一刻,他希望可以帮助这位年轻的皇帝,哪怕只是帮助他活下去。

    但是,徐增寿注定无法完成这个愿望了,因为他已经死在了朱允炆的剑下,死在了他刚刚还一心想救助的人手中。

    朱允炆一手拎着剑,呆呆站在徐增寿的尸体旁,他似乎到现在都没有反应过来自己杀了人这个事实。他只是在发泄,发泄满腔的愤怒和恐惧,至于自己杀了什么人,他已经根本不在乎了。

    “对,朕是皇帝,朕是天子!就算你们所有人都放弃了,朕也不会放弃!朕只要自己保护自己就好!”朱允炆喃喃念叨着,提着剑缓缓向殿外走去。

    失魂落魄的朱允炆在乾清宫大殿门口迎面撞上了一个人,他怔怔抬头,却看到一张陌生的脸。

    这张脸是朱允炆从未在宫中看到过得,他皱了皱眉,厉声道:“哪里来的!快给朕让开!”

    那人不作声,只是直视着朱允炆,脸上没有一丝的表情。

    朱允炆见对方根本不理睬自己,不禁怒道:“朕让你让开!听到没有!”说话间,朱允炆再次举起手中的剑,用力向眼前的人挥了下去。

    眼看着剑便要当头劈到那人身上,那人却不见有一丝挪动,他只是轻轻举起手,一把抓住朱允炆握剑的手腕。

    朱允炆的手被人抓住,他想用力挣脱,那人手上的力道却奇大,无论他怎么挣扎都无法摆脱。

    那人盯着朱允炆看了很久,抓着对方手腕的手上使力越来越大,攥的朱允炆生疼。

    朱允炆疼的额头直冒冷汗,就连想反抗都挤不出半个字,只觉得自己的手腕都要被捏碎。

    两个人就这样僵持了片刻,那人突然手一松,拉着朱允炆的力道瞬间卸去,朱允炆一个踉跄后退了几步,险些跌坐在地上。

    “你、你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出现在宫里!”

    朱允炆似乎因为刚刚的疼痛感而找回了许多理智,他捂着疼痛到僵硬的手腕,疑惑的看着来人。也因为头脑总算清醒下来,朱允炆这才发现,来的并不是一个人,那人身旁还跟着一个自己颇为熟悉的身影。

    在看清另一个人的瞬间,朱允炆便立刻火冒三丈:“李兴!你为什么会跟这个人在一起?原来,原来你背叛了朕吗?!”

    朱允炆此时的语气已经不能用简单的愤怒来形容,他的声音中还夹杂着悲痛的情绪在里面。虽然他并不亲近李兴,但毕竟是一直跟在他身边服侍的人,朱允炆对李兴多少还存在一些信任和依赖。

    而李兴如今的背叛,则成为了在朱允炆伤口上撒上的那把盐。

    李兴似乎是觉得到了眼前这个形势也不必要再跟朱允炆假客套,于是他面对朱允炆的问话时竟然是选择不予理会,反而对那个面无表情的人说道:“夜少主,王爷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