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新气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晚唐新气象-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虫麻(字库没有)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类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菴摩勒,毗梨勒,诃梨勒。”这三勒浆提到的都是波斯的酒类,至于蒸镏酒,上文提到了烧春,文史中也出现了“白酒”“烧酒”的名词,虽然不能断定其一定是蒸镏酒,但是我还是倾向于白酒诞生此时的推论隋唐时期酒的种类有传统的黄酒、果子酒,还有外来的酒类如法出波斯的三勒浆类酒,三勒者谓庵摩勒,毗梨勒,诃梨勒。

    虽说这时候已经有了蒸馏酒“烧春”,可当然此时酒内唱主角的还是黄酒,分为清浊二类,酒带有酒糟,临饮时必须对其压榨和过滤。虽说酒类唱主角的还是黄酒,为了增添黄酒的美观程度,此时的黄酒还进行着色,李贺的将进酒中就描写过“琉璃中,瑚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有的酒的颜色很重与醋相近,曾经有人在酒宴上误把醋当做酒饮下。这时期关于饮酒的记载非常多,有官宦文人,有武将大藩,更有布衣平民。

    比如唐代中期就有“酒八仙”之说,大诗人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称嗜酒的贺知章、汝阳王李进、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八人为酒仙。其中“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的焦遂就是平民布衣。由此可知饮酒无贵贱,熏然忘自身。

唐代称呼漫谈() 
中国的称呼从唐代到明、清两代,曾有过巨大的变化,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称呼多是明、清两代之称呼。至于唐时所用之称呼,无论电视中亦或都少有提及。现将唐代称呼略述如下:

    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和其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官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称呼其婆婆亦呼为“大家”。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liu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而呼太真妃为“娘子”;至于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皇子封王,则被左右称为“大王”,而公主被称为“贵主”,例如薛用弱郁轮袍传中,“岐王入曰:‘承贵主出内故携酒乐,奉宴’”。

    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此称呼多见,聊举几例,隋唐嘉话卷上有记载太宗为秦王时与鄂国公尉迟敬德的对话,秦王说:“寡人持弓箭,公把长枪相副,虽百万众亦无奈我何”,另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说:“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国公会自称为“孤”,此可见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时为唐国公的李渊的讲话。例如,在起兵的那年夏五月甲子旦,唐国公对大家说:“当今天下贼盗,十室而九,称帝图王,专城据郡。孤荷文皇殊宠,思报厚恩,欲与诸贤立功王室”。

    而对于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凭空无据,在唐代,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或“郎”等;而称呼少主人为“郎君”;称呼主母和小姐俱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并非只用于奴仆称呼主人,旁人见了女子亦呼其为“娘子”,见了少年女子也有呼为“小娘子”者;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诗中就描写有:一个老人问李白“郎今欲渡缘何事”?然后告诫他“如此风波不可行”。

    另外,唐代的皇帝称呼其姑姑等女眷时候,也会像民间一样呼为“姑”、“姊”等,例如李德裕全集校笺中,收载的李德裕为唐武宗写赐太和公主敕书中有:“姑远嫁绝域,二十馀年,跋履险难,备罹屯苦,朕每念于此,良用惘然想姑见旧国之城邑,能不**,望汉将之旌麾,必当流涕”。

    而皇帝在称呼其叔伯及兄弟时,常常将封号贯于称呼之上,例如,朝野佥载卷三有:腾王婴,蒋王恽皆不能廉慎,大帝(高宗——姬水客注)赐诸王,名五王,不及二王,敕曰:“腾叔、蒋兄自解经济,不劳赐物与之”。酉阳杂俎卷十二:上(明皇——姬水客注)知之,大笑,书报宁王:“宁哥大能处置此僧也”。又如,因话录中载:宁王对御座,喷一口饭,直及龙颜。上曰:“宁哥何以错喉。”

    皇帝称呼子侄辈,常用其封号加上行第以呼之,例如,元稹之连昌宫词自注有云: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邠二十五郎者,章怀太子男邠王守礼之子嗣邠王承宁也,明皇之从侄。

    在唐代,称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缜为“元九”,唐德宗曾呼陆贽为“陆九”;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萧郎”和“萧娘”作为普遍的代称,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讲到了“郎”,另两个称呼也不可不提:当时,女子称呼丈夫的弟弟为“小郎”;而女婿又被称为“郎子”,就如无双传中,无双家人从小就戏呼王仙客为“王郎子”。

    当时称呼女子,也常常将女子的姓氏前加上“阿”字称呼,例如在齐推女(作者牛僧儒),中有:“元和中,饶州刺史齐推女,适陇西李某先生诘之,不伏。乃命追阿齐旨”。夫妻之间,丈夫称呼妻子也可如此称呼,这个也是从古传承下来的,例如酉阳杂俎中记载了魏韦英卒后,妻梁氏嫁向子集。嫁日,英归至庭,呼曰:“阿梁,卿忘我耶”?旧唐书卷一o一辛替否传,辛替否在给睿宗的奏折中有:“昔陛下为皇太子,在阿韦之时”旧唐书卷九二韦安石传附从祖兄子巨源传中有:“于是太平公主矫为陈谟,上官昭容绐草遗诏,故得今上辅政,阿韦参谋以阿韦临朝,以韦温当国”。

    另外,唐代妇女嫁人后,一般被尊称为夫人,但是前面所贯姓氏为女子姓氏,例如唐国史补写道:“苗夫人,其父太师也(苗晋卿——姬水客注),其舅张河东也(张嘉贞——姬水客注),其夫延赏也,其子弘靖也,其子婿韦太尉也”。又如朝野佥载卷一,杭州刺史裴有敞疾甚,令钱塘县主簿夏荣看之。荣曰:“使君百无一虑,夫人早须崇福以禳之。”崔夫人曰:“禳须何物”。再如北梦琐言卷八:张褐尚书典晋州,外贮所爱营妓,生一子。其内苏氏妒忌,不敢取归苏夫人泣而谓诸子曰:“诚有此子,吾知之矣”。而正史如旧唐书中亦多有此记载,例如旧唐书卷一六六元稹传中亦有记载:“其母郑夫人,贤明妇人也,家贫,为稹自授书,教之书学”。旧唐书卷一七一李渤传中称呼崔发的母亲为“韦夫人”:“逢吉等奏对曰:‘崔发凌轹中人,诚大不敬。然发母是故相韦贯之姊韦夫人号哭,对中使杖发四十,拜章谢恩,帝又遣中使慰安之”。而新唐书,中亦复如此新唐书卷七七后妃传上昭德王皇后传:“将葬,后母郕国郑夫人请设奠,有诏祭物无用寓,欲祭听之”。新唐书卷一六三柳公绰附玭传:“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事姑孝,每旦,栉纵笄拜阶下,升堂乳姑,长孙不粒食者数年”。而未见从夫姓称呼者也。

    说了这么多,才发现还没有讲到当时的自称。当时的男子多自称为“某”,也有谦称“仆”的,称呼就比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后来的女子那样谦称为“奴”外,更多的是自称为“儿”,同时,也有女子自称为“某”的。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用的普遍;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使被尊称为“使君”;县令的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而他们都常被尊称为“明公”。

    另外,看看唐代官场中的相互称呼和百姓见了皇帝或官员的称呼,就感到那时人们间的关系远较明、清时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当时,对于官员的称呼普遍是呼其官职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称其“行第”。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使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使的自称——“某“

    例如,像郭子仪这样地位的人,对给他家修墙的工人讲话时,自称为“某”,而工人回话是也自称为“某”。

    同样,对于一个侍郎,无论是其长官或是其下级以至于百姓,俱呼其为“某侍郎”,而对于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狱中待审的囚犯,也是称呼其为“某卿”,例如,张文瓘为大理寺卿的时候,获罪的人都说:“张卿所罚,不为枉也”。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称为“某”,而女子亦自称“儿”同常时一样,例,开元传信记中记载,裴宽审案,曾接到状纸,为两女子争猫,其状纸云“若是儿猫,即是儿猫。若不是儿猫,即不是儿猫”,这状纸也可为一笑。

    唐代官员有自称为“卑官”者,但记载中很少见。大唐新语卷三有拾遗王求礼谓钦望说:“卑官贫迫,奈何不使其知而欺夺之,岂国之柄耶?”

    另外,百姓见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样自称为“臣”,这可见于明皇逃难时和一蓍老的对话,以及德宗出巡时与一农民之谈话。

唐代家具() 
隋唐五代时期,垂足而坐成为一种趋势,高型家具迅速发展,并出现了新式高型家具的完整组合。偷母咝图揖撸缫巍5省19赖龋谏喜闵缁嶂蟹浅a餍小?

    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唐代家具的装饰风格也摆脱了以往的古拙特色,取而代之是华丽润妍、丰满端庄的风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所创制的月牙凳,月牙凳在唐画中屡屡可见,它是唐代上层人家的常用家具,也是贵族妇女的闺房必备。月牙凳腿部作大的弧线弯曲,配以精雕的花纹,华美的彩穗,以及编织的坐垫等等,既美观又舒适,与体态丰腴的贵族妇女形象浑为一体,风格情调极为谐和。是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家具。

    唐代画家周昉宫乐图。画中的餐桌体大浑厚,装饰华丽。贵妇们座下是月芽凳,又称腰圆凳,凳面略有弧度,符合人体工学。

    板足案:案面为长方形,四边有拦水线,下有两足板状腿,是一种进餐用的食案。

    曲足香案:案面两端卷翘,两只板状腿弯成一个s形的流畅曲线,在板腿的下端,前后各有一条横枨托住板腿,好似托泥的形式,以此加固板腿。此种弯曲的板腿形式比较少见,是由板足案变化发展而成。

    撇脚案:造型极为特殊,案面两端卷起上翘,有束腰,四条腿上端彭出,顺势而下,形成四只向外撇的撇脚,腿的上端有牙条,前后有拱形画枨。

    翘头案:板状腿,从其造型来看是一种书桌。

    曲足案:案面长方形,曲腿之下有横木承托,比较矮。

    平台床:这种四面平的造型是传统床的式样,从整体看造型古老,但局部的精心雕饰却也显得华丽不凡。

    箱式床:床座为一箱形,四周镂出扁圆形图案为饰。

    屏风床:床上左右无屏,仅在后部设四扇高屏,光洁无饰。

    独坐榻:正方形,下有托泥,共有八只腿,腿间为壶门轮廓,是魏晋的古制。

    方凳:座面是正方形,但边缘是曲线形,四条直腿的里面内缘是曲线。

    三彩柜:有四只较细的兽面腿,柜顶盖已经加大为整个柜盖,身有花饰,很秀气,这是汉以来柜子的发展。

    唐代有了较大的柜,能放置多件物品。杜阳杂编:唐武宗会昌初,渤海贡“玛瑙柜,方三尺深,色如茜,所制工巧无比。用贮神仙之书置之帐侧。”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唐代已有了专门存放书籍的书柜。唐五代时期的柜子从形式看与汉代的柜子区别不大,西安王家坟村90号唐墓出土的三彩柜,有粗壮的四足,柜身较高,周身饰乳钉儿。上部前面正中,有可以开启的柜盖,同时都装有暗锁。

    在唐代,有关箱子的记载很多。明皇杂录:“玉龙子,太宗于晋阳宫得之,文德皇后常置之衣箱中。”这类箱子,也有称为巾箱的。同书载:“张果乘一白驴,日行数万里,休则折叠之,其厚如纸,置之巾箱中,乘则以水之,还成驴矣。”这个故事虽系神话传说,然已出现“巾箱”之名,由此可知,箱子在当时已是常见之物。

    唐代漆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