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新气象》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晚唐新气象- 第2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保进了千金楼后,又随着梁红梅视察了一遍,同赵前程和郑阿李等人打了招呼,然后才辞别众人前去包间会见客人。

    李保再次进到包间后,众人再次寒暄起来,然后就坐开席。因为此次迎接李保的人数众多,所以整个三楼基本都让人坐满了,还有些小商户只得安排到二楼的包间去。

    李保端着酒杯对着所有来宾做了致酒辞后方才来到最大的包间内,这里面都是长安城的头面人物,其他的包间自有赵前程等人招呼。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杨严开口道:“六郎此次去荥阳收获如何啊?”

    李保听到恩师见问,他放下酒筷,微笑说道:“此次前去荥阳自然是一切顺利,我同岳丈大人商量妥当了,两月后迎娶嫣儿过门。”

    杨严听完李保的话,捻须哈哈一笑,对着郑畋道:“恭喜郑相喜得佳婿。”

    郑畋微笑看着李保然后对着杨严道:“老夫也恭喜杨相收的佳徒。”郑畋说完,两人大笑起来,包房内的吴一品、西门兄弟,田令禹等人纷纷祝贺李保、郑畋、杨严三人。

    李保婚姻大事缔定乃是喜事所以他很是洒脱,对已众人的祝贺也全盘接受。谁来敬酒他一律不拒,是以一场酒席把个李保喝的大醉。

    等到他醒来之时已经是晚上了,胡三宝和梁红梅等人一直看护在他塌前,醒酒汤、茶水十分及时。是以他醒酒后看到劳累的梁红梅心中很是歉然,拉着梁红梅感紧吩咐胡三宝送她回去休息。

    而他则是下床唤人打来了温水净面,然后吩咐仆从为他准备点茶水糕点,他还有公务要处理。

    如今再回长安,面对长安百废待兴的局面,李保心中自然高兴不起来。趁现在他清醒了,他要拟定些章程,以便明日见了杨严等人好做商议。

    第二天李保一大早就带着胡三宝跑去武德殿觐见了皇帝李儇。对于他的五哥,李保也很是亲切,皇帝有些不舒服,他们兄弟俩闲聊了半天,李保嘱咐他安心养病后告辞出来,直奔皇城的政事堂杨严和郑畋还在等他。

    李保对着两位长辈行过礼问安过后,三人就座开了,然后杨严又去请来了徐安文和赵志钊两人与会。这几人都是李保在朝堂上的人,至于那些宦官李保没有打算叫他们来,主要是因为吴一品这些实权宦官还不属于他的核心圈子。

    而徐安文是他的好朋友徐轩晔的父亲,并且徐轩晔此时还在渭州跟随张承业学习理政治事,他们父子早早拜倒在了李保的门下,所以李保对他甚是放心。

    赵志钊则是因为他早早认准李保有天命,所以他在蜀中时期赢得了李保的信任。

    把仆从小吏全都遣散了之后,众人开始开会。李保首先把他从抓拿田令孜后攻占西北域的情况给杨严等人做了介绍,并把如今渭州占据的地盘说明了一下。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并且灵州贺兰山下的大丰滩作为粮食基地的事情,李保还特地详细说明了一下。

    接着李保又把如今渭州吉王国麾下的几只野战部队做了介绍,并把如今他们的战力和新奇武器和威力也大致做了说明,此举还是增强他们的信心,并方便他们日后在长安开展工作。

    再然后李保又把他此次去荥阳见到朱温的事情说了一遍,并把他打算扶植朱温作为刀枪的计划也想几人做了详细说明。并把日后需要配合的地方点名,让他们酌情配合。

    以上这些事情,众人只需要听听就可以了。

    接下来李保要说的事情就是极为重要的了,这件事他早就在考虑了,到了此时此刻,李保觉得他有必要说出来给杨严和郑畋这样的政治精英参考吹风一下,毕竟这样的事情实在是太过重大了。

    李保收拾了手上的资料,然后从胡三宝手中接过了他一早准备好的一份文稿。这份文稿十分重要,胡三宝一直都是贴身收藏的。

    众人看到李保如此郑重其事,都很好奇。

    李保拿过文稿后,然后来到众人面前,给每人发了一张。

    郑畋拿过文稿纸,看了一眼文稿上的题目后,立刻觉得心神巨震。“六郎你”

    杨严、徐安文和赵志钊看到了郑畋的变化他们都很好奇,但是拿到文稿后他们看过题目之后他们也都纷纷坐不住了,“这该如何议之?”

    李保看着众人严峻的面容,他也有点紧张,毕竟今日商议的事情事关重大,也事关日后帝国的长治久安。

    不过这件事他一定要做,特别是他看到了长安在经历黄巢军的疯狂蹂/躏之后,他的心意更加坚决了。于是他开口道:“各位手上拿着的文稿纸,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今日我要说的最为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了,没错就是迁都。”

    “六郎为何要在此时提出如此动议啊,要知道此事若是不慎流传了出去,咱们房内的之人必将被天下之人唾骂,还有遗臭万年之虞啊。”郑畋焦急的说道。

    “嗯,今日之事一定要保密,任何人不得泄露,若是有人泄露毕竟遭受我渭州的强力打击,另外你们每个人手中拿着的文稿都是有编号的,这么做不是为了防备诸位只是此事事关重大,我不得不慎重。”

    众人闻言,纷纷查看自己手中的文稿,果然在右下角发现了标记。想必李保做了编号,肯定这些文稿里面有些资料也是做过手脚的,这样就能够区分出是谁泄露秘密了。至于是哪部分能够做处理,众人就不好参测了。

    李保拿着文稿继续说道:“此次迁都之议乃是根据这些年来长安作为国都的种种弊端,再加上黄巢匪军盘踞长安对长安的城防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再加上其他的因素,长安已经不易为都了。”

    赵志钊等人已经被文稿的标题吓得心神不宁了,而杨严也对李保的这个迁都提议也是感到十分为难。是以他不顾维护李保的权威,开口道:“除了这黄匪的败坏外,六郎还有什么理由迁都?不妨一并说出来吧。”

第三百三十四章 迁都之议(下)() 
李保之所以提出迁都之议不光是因为他是穿越者,知道后来王朝的都城设置的趋势是往东迁移,长安也是自唐代以后基本和中国王朝的都城绝缘了,他提议迁都乃是因为长安现实存在的问题,不得不面对。

    王朝首都东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斗争关系,另一个就是关中地区的没落。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斗争关系暂且不论,只说说关中地区的不利因素。

    后世的学者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帝国时期的秦汉,第二帝国时期的隋唐,以及第三帝国时期的明清。而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在第一、第二帝国时期一直担负着首都的功能区。

    古时的关中在秦汉时期还是比较富庶的,到了隋唐王朝时期已经处于开发过度的状态了。古代中国素有关中富庶之说,本来山川四固土地肥沃的天然优势是从秦汉以后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们绝佳的建都地区。

    但是首都地区人口的过度富集导致了关中地区的植被开垦和森林砍伐加剧,从而引起关中地区水土流失加重。当时的民谚就有言:泾水一斗其泥数升,由此可见关中地区水土流失的程度,水土流失的最根本结果就是导致了关中地区的粮食生产一年不如一年。

    但是到了唐代以后关中的粮食生产越来越贫乏,大唐不得不从外地调运粮食已解决长安的粮荒。唐初,漕运规模不大。

    太宗贞观、永徽之际,长安食粟米主要依赖关中自给,每年从山东(崤山以东)转运至关中者不过一、二十万石。

    到了高宗时期,长安的缺粮状况以及开始显现,高宗及武后时常东巡就是因为长安缺粮,他们不得不携带百官宫人去洛阳“就食”。

    玄宗开元初,每年约运一百万石,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三年才运七百万石。天宝中,每年约运二百五十万石,京师依赖江淮漕运。只要藩镇隔绝,“南北漕引皆绝,京师大恐”。

    德宗贞元初(公元785年)“太仓供天子六宫膳不及十日,禁中不能酿酒。”于是增江淮之运,从浙江东西道、江西、湖广、鄂岳、福建、岭南,共运粟米三百万石,江西节度使韩滉、淮南节度使杜亚,运至东、西渭桥仓。德宗得知后“遽至东宫,谓太子曰:‘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李保看着众人,他开口道:“文稿纸上已经把我的理由全都罗列出来,从文稿上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长安作为首都对漕运的依赖早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但是如今的大唐一穷二白什么都缺,大运河到洛阳段和黄河到汴州段的都已瘀滞多年了,要想疏浚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两样都是如今大唐最为匮乏的。

    再加上过去几年中黄巢匪乱以及藩镇乱兵对长安的破坏十分严重,曾经美轮美奂的大明宫如今已经被黄巢匪军烧成了一片废墟。皇帝李儇这些时日一直都是闷闷不乐的,这几日又病了,估计也是因为长安太过破败所致。

    如今长安的粮食都是经过长江漕运再经由陆路转运过来的,这样的花费十分巨大,所以我才提议迁都。”

    郑畋和杨严虽说起初心中震惊,但是他们看过李保的文稿后再加上李保说的话也是在理,于是他们两人基本上已经认可了李保的提案。

    但是迁都之事牵涉太大,不可不慎重,于是郑畋开口道:“六郎提议迁都,那这迁都的所在可有?”

    赵志钊一直都没有发言,他知道既然吉王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么他肯定通盘的考虑过这个问题,想必他心中已经有了答案。于是他也不急,只盯着李保看,他会把他中意的地方告诉大家的。

    “我自己也想过一些地方,但是还拿不准,我说出来让大家讨论一下。另外我把我考虑作为京都的地方挑选依据说出来,大家先听听合不合理。”

    杨严和郑畋相视一笑,点头道:“就知道你的鬼点子多,行了,别卖关子了,快说吧。”

    “我选择首都的因素主要有三点:一是文化昌明的中心区域,有强大的交通条件,主要体现在利于统治和地域富庶,土地肥沃能够供养大量人口;二有天然的山川地理防卫优势,容易在军事上保护,而且有一定后撤的腹地;三有河流经过,方便漕运、水运。”

    “那大王选择的地方有那几个,快点说出来吧,某都等不急了。”徐安文说道,作为李保核心决策圈的新人,徐安文虽然年岁不小了,但是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和好奇心。

    “我初步选择了洛阳、汴州(开封)、幽州(北京)、襄阳四个地方,大家都来议一议吧。”李保说完就坐在了座位上不再言语,其他几人则是小声交谈起来。

    李保提议的这四个地方,其中汴州(开封)和幽州(北京)是后世王朝定都所在,因此他把这两个地方加了上去。

    但是以大唐如今的形势来看,幽州被郑畋和杨严认同的几率不高,毕竟兴起于东北的契丹和女真等少数民族在此时还只是边界小族不值一提。

    洛阳处于黄河漕运和京杭大运河的有利位置,更是千年王都所在,还是大唐历来的陪都所在。但是洛阳这些年来屡经战乱破败不堪,黄河瘀滞一时半会还没法清理。

    而且黄巢匪乱把个中原地区弄得是白骨千里,疲敝不堪,作为首都需要的人气和影响力就大打折扣了。

    汴州也是中原大城,并处于黄河漕运的枢纽位置,作为都城也有有利之处。不然五代和北宋就不会选择此地作为都城了。

    不过如今秦宗权反叛,再加上汴州周边无险可守,如今幽云十六州还在,若是一旦失去,汴州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十分不利。杨严和郑畋认同的几率也不会太高。

    剩下的襄阳却是这几个城市中最为合适的地方了,首先襄阳地处南阳盆地,周围山川险要充足,是唯一一个可以和关中地区媲美的都城区域。

    而且襄阳在古时就有天下之中的美誉,从襄阳到四面八方都有便捷的通道,在中国历史上有过数次议立襄阳为都,而在大唐历史上就有过两次议立襄阳为都的,最早的一次是高祖李渊因为突厥袭扰长安的缘故,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到全国考察建都选址之事,曾把襄阳列为首选。第二次是在唐昭宗时期国子监朱朴认为襄阳得天独厚,李保也最为中意襄阳。

    不过他中意不行,必须得先说服杨严和郑畋,毕竟他们二人在朝堂和民间有着强大的威望。

    等了许久,众人基本议论完毕,郑畋看了看李保,他开口道:“六郎列出这四个地方,想必六郎已经有了中意的地方,不知是哪里,说出来供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