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飒西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飒飒西风- 第2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万肩扛巨盾的契丹兵士奉命从阵中走出,他们齐喊一声,将肩上巨盾砸落在地,发出震天巨响。绵延无际的巨盾之墙,挡住了两万黄金骑的去路。

    在盾墙之后藏有两万契丹长枪手,这些长枪手紧盯着前方的吐蕃精锐的动向,神情皆是十分紧张。只要这些所谓的黄金骑胆敢接近,那他们的长枪便会毫不留情地从盾牌的间隙处刺出,将敌人一一扎落下马。

    岂料,这支黄金骑在距离契丹本阵还有五十余步时,竟突地分成了两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分别向契丹大军的两翼扑去。他们的狡猾举动,震惊了多数契丹将士。

    任谁也知道,两翼乃是军阵最薄弱之处。但凡大军的两翼被撕裂,那大军便会陷入被动,战场上的局势再难扭转。至于落败,只是迟早的事情。

    “让两翼的将士们变阵,化为‘吞’之形!”刘驽居高临下,将吐蕃两万黄金骑的动静看得一清二楚。一名汗王亲卫得令后,匆匆往岗楼下奔去。

    契丹大军两翼的阵式随即改变,虽然阵脚无丝毫便会,阵型内部的人马却在急匆匆地互相调动。一切皆是十分的隐蔽,令敌人无知无觉。

    这两股吐蕃黄金骑分别冲至契丹大军两翼阵前后,他们纷纷舞起手中的黄金战刀,口中发出呐喊声,嘴角露出恣意的笑容,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杀戮的喜悦。

    正在此时,契丹大军两翼阵前的兵士突然不约而同地往旁开,放出一条道路,任由这些吐蕃黄金骑冲入阵中。

    这些黄金骑急冲之下,哪里能收得住马蹄,待他们反应过来时,一大半人马已经被契丹大军的两翼吞入了阵中。

第三百八十四节 变阵相持() 
此式既然取名为“吞”,那便不会给误入阵中的人留下任何的退路。

    没有退路,即为没有生路。

    那些冲入契丹两翼阵中的吐蕃黄金骑正愣神间,只见各式长枪、刀戟和绊马索从四面八方朝他们招呼过来。砍马的砍马,刺人的刺人,断首的断首。

    惨叫声,此起彼伏。

    留在阵外的那些黄金骑见形势不妙,急忙调转马首要逃。正在此时,密集如雨的箭矢从契丹两翼阵中射出,直朝这些吐蕃逃兵的背后袭来,中箭者纷纷落马。待这些黄金骑逃回本阵中时,已是十不存二。

    契丹十万将士见己方初阵告捷,顿时欢呼声震天,“大汗威武,大汗威武!”

    刘驽独坐于中军岗楼之中,身旁有八名汗王亲卫持盾守护,警戒随时可能从远处射来的冷箭。他从身边的案上端起茶杯,微微抿了一口,继而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

    真正的黄金骑怎会如此轻易被消灭?

    唯一的解释是,这支黄金骑士是假的!

    狡猾的吐蕃老王派出这些人仅是为了试探己方的虚实,两万人对于吐蕃大军来说不过九牛一毛而已。吐蕃老王用如此轻微的代价,便获知了他“大飞鹰之阵”的第一式变化,可谓是老奸巨猾。

    果然不出他所料,这些吐蕃人在探清大飞鹰之阵的虚实后,随即发动了第二轮攻击。他们先是一轮弓兵齐射,漫天箭雨朝契丹大军这边铺天盖地来。契丹八部将士见状纷纷举盾遮蔽,虽是如此,中箭伤亡者仍有数百,阵脚因此稍有松动。

    一队吐蕃骑兵趁乱发动了冲锋,只是片刻间便已冲至契丹大军阵前。他们挥起手中沉重的铁槌,砸向阻拦在阵前的契丹大盾。契丹兵士手中的这些盾牌多是松木所制,质地松疏,用来防范一般的弓箭铁枪尚可,但用来对付这种手持长铁槌的骑兵却力有不逮。

    在这些吐蕃铁槌骑兵的狂锤猛击之下,契丹大军阵前阻拦的木盾接连碎掉了数百面,这些吐蕃铁槌骑兵好似溃堤之洪般从缺口处涌进了契丹人的本阵,展开他们肆无忌惮的杀戮。

    情急之下,契丹各军众将纷纷派人往汗王车辇赶来,请求可汗下达新的谕令,这些请求最终都被负责接待的汗王亲卫转告给了正在岗楼上观察敌情的刘驽。

    刘驽沉思片刻,“中军继续坚守,两翼人马奋勇上前。凡临阵脱逃、消极怠战者,以军法处置。”

    他的这道谕令,正是大飞鹰之阵的另外一式变化,巢。

    契丹大军两翼的将士们在得到可汗的这条谕令后,奋勇向前厮杀,从两侧向中间战场包围过来,阵型好似“鹰巢”之状,原本占据主动的吐蕃骑兵顿时陷入了三面包抄的窘境。

    局势再一次倒向了契丹人,变得对吐蕃人十分不利。

    那些吐蕃铁槌骑兵渐渐抵挡不住从左前右三面同时传来的压力,开始节节败退。那些原本苦苦支撑的契丹前军将士,在得到两翼人马的支持之后,开始发动反击。他们利用灵巧的马刀和数丈长的枪矛,与这些兵器笨重的吐蕃铁槌骑兵展开激斗。

    这些兵器笨重的吐蕃铁槌骑兵手中的铁槌虽然在砸盾杀人时算得上是利器,但用来格挡契丹人无处不在的长矛和马刀则显得十分笨重。不断有长矛和长枪从角角落落里刺来,将这些吐蕃槌骑搠下马。紧接着又是一堆马刀涌上,将这些人的脑袋一颗颗地割离了躯干。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吐蕃人将再一次败退时,吐蕃军中的主帅竟然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再一次加兵。源源不断的吐蕃骑兵从本阵冲出,不断冲击从两侧包抄上前的契丹两翼兵马。负责两翼包抄的契丹左右军承受不住迎面而来的巨大压力,阵脚不住往后退去,彻底失去了对吐蕃人的包围之势。

    战场上,吐蕃人再一次占据了优势。

    刘驽站在岗楼之上,清楚地看见无穷无尽的吐蕃人从远方的地平线处蜂拥而来。虽然他与彼军的统帅吐蕃老王素未谋面,却很清楚此人的目的——此人想将契丹大军逼得步步倒退,直至逼入后方的黑泽之中,好狠的手段!

    正在此时,一支劲矢从他脸旁擦过,留下一道血痕,钉在了身旁的木柱上,嗡嗡发声,惊得守卫在一旁的八名汗王亲卫眼神发呆。

    从箭尾的朝向看,箭矢应是从吐蕃大军中射来。箭尾处绑着一封书信,并用油纸包裹。刘驽解下书信,打开一看,信中内容如下:

    “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威盛德隆、吐蕃国兼西域之王雍登殿下告尔契丹宵小:昔日汉将韩信背水一战而得燕赵之地,今有契丹野匪竟欲东施效颦,妄自抵抗于黑泽之畔,乃至贻笑天下。尔等契丹宵小若欲保全家小,苟活性命,便及早投降。待得吐蕃百万大军横扫,则契丹八部人马牛羊俱不存矣!”

    刘驽并未撕碎这份言辞嚣张、威胁之意十足的来信,而是将信纸轻轻放在面前案上。他摸了摸脸侧由箭擦过留下的伤痕,笑着向守卫在一旁的八名汗王亲卫问道:“你们说那些吐蕃人怎么知道,我这是要学韩信背水一战呢?”

    几名汗王亲卫面面相觑,最后有人开口答道:“刘将军背对黑泽排阵,意图再明显不过,是想让大军将士陷入九死一生之地,非效死力不可。不仅吐蕃人这么认为,恐怕连咱们的人也是这么认为。”

    “你们的意思是,所有人都这么认为?”刘驽笑着问道。

    “恐怕是的。”那名汗王亲卫谨慎地答道。

    刘驽哈哈大笑,传下第三道军令,大飞鹰之阵由“巢”化“羽”。

    嗨哟!嗨哟!嗨哟!

    数队兵士抬着沉重的巨盾从阵内冲出,与先前不同的是,这次脆弱的松木盾被换成了沉重的铸铁盾。

    三千面铸铁巨盾挡住了吐蕃人冲锋的道路,持盾兵士个个都将全身重量都顶在铁盾之上。在他们的身后,十万名契丹人兵士纷纷下马,与这些持盾兵士肩臂相抵,形成巨大的合力。

第三百八十五节 持刀力士() 
汹涌而来的吐蕃大军不停地撞在铁盾上,巨大的冲击力在十万契丹兵士之间传递分散。十万契丹健儿齐声发出怒吼,又将这些传来的力量给顶了回去。他们每吼一声,便往前迈进一步。

    面对吐蕃人连续不断的冲击,三千面铸铁巨盾竟然不进反退。

    此即大飞鹰之阵“羽”式的威力!

    刘驽安坐于高耸的岗楼之中,在远远望见本方大军开始发动反击时,他伤痕累累的脸庞上不禁露出了笑容。

    然而下一刻,他将这抹喜色收回了心中。

    诚如耶律适鲁所言,作为一军之主帅,需要避免心绪波动,应该自始至终保持镇静。怒而将师,乃是兵家大忌。只有心平气和的主帅,才能看透战场上的重重迷雾,对局势作出最正确的判断。

    他极尽目力,望向远方的吐蕃大军本阵,口中吐出了句,“吐蕃人像是要继续加兵,传我军令,再次变阵。”

    “是!”立于一旁的八名汗王亲卫赶紧答道。

    须臾后,契丹大军开始进行变阵。冲在阵前的三千面铸铁巨盾,不再仅作护卫之用。那些顶盾前行的契丹健儿纷纷从身后拔出投矛,又从巨盾的间隙里投出。投矛重达数斤,射程虽近,但份量沉重,可轻易透过敌人的甲胄。

    不断有吐蕃人骑兵中枪落马,下一刻便被推进中的契丹兵士从身上踏过。此式名曰“啄”。凡雄鹰啄处,鸟兽纷散!

    面对契丹人的反击,吐蕃主帅决定继续往这片杀声震天的战场中投入战力。轰如雷鸣的铁蹄声从远方不断传来,震撼着脚下的大地。当这新的一拨铁蹄声接近后,紧接着又是一阵拔刀声,大片尖锐的刀剑出鞘之声刺痛了战场上所有人的耳膜。

    在吐蕃人绝对的优势兵力,契丹大军又一次支撑不住开始后退,战事开始呈现出拉锯战的形势。

    只不过此番撤退与前次不同,契丹大军由于之前整体往前推进了三里多地,这次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了足够宽的空间,距离黑泽岸边四里多远。吐蕃人若是想再一次将契丹大军逼回黑泽岸边,恐怕得打到太阳落山。

    契丹中军,岗楼上。

    一名汗王亲卫俯视数里外的战况,不禁兴奋地喊道:“刘军你看,吐蕃大军推进得比蜗牛还慢,他们终究无法打败我们!”

    刘驽深叹了一口气,“继续变阵。”

    他需要的不是僵持,而是胜利,一场足以改变眼下所有局势的胜利。大汗逝世的消息随时可能传出,届时契丹八部可能会因争夺汗位而大乱,恐怕再无法形成合力面对吐蕃大军的入侵。

    大飞鹰之阵随即化为“掠”式,在契丹本阵的后方,从各军中抽调出的上万名兵士悄悄上马,又从大军两翼疾驰而出,向两军相接处的吐蕃骑兵发动了冲击。

    这些正在专心致志地挥槌击打铸铁巨盾的吐蕃人,怎么也没有想到会有人突然从己方侧面攻打过来。他们还未来得及反应,万名契丹骑兵便已挥刀袭来,将一只只还未来得及收回铁槌的胳膊砍落在地。

    这些契丹骑兵并不与吐蕃人作过多的纠缠,即便是挥刀的同时,他们身下的马蹄也从未停歇过。他们不停地在阵前穿梭,切割,给吐蕃人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吐蕃大军人数虽多,但经过这一番骚扰之后,阵前混乱,失去了继续推进的能力。

    契丹大军得此机会,又一次开始向前挺进,夺回刚刚失去的阵地。不甘落败的吐蕃人吹响了低沉的号角,正在节节败退的吐蕃兵士们在听见了这些声音后,眼中竟纷纷闪过亮光。他们不约而同地停下了后退的脚步,奋力抵抗冲上前来的契丹大军。

    刘驽站在岗楼上眺望,将阵前的局势尽皆落入眼中。他心中闪过一丝不妙,究竟是甚么力量,竟能使那些吐蕃人压抑住心中的恐惧,如此顽强地与契丹人对抗?若是他所料不错,吐蕃老王这一次应是真正派出了他的杀手锏。

    几乎就在他脑海中转过这个念头的同时,十万吐蕃重甲骑兵从远方天地的尽处,缓慢而有序地向战场上奔赴而来。

    重甲骑兵,多达十万,即便以大唐国力最雄厚的时候也超不过这个数目。

    这些沉重的铁蹄声渐渐由远及近,仿佛昭示着死神的到来。每踏近一步,便意味着契丹人距离死亡更近一步。

    所有的吐蕃人马不约而同地往旁让开,给这支可怖的屠戮之师让开道路。

    这轰雷般的铁蹄声一步一步地踏在了正在战场上奋斗厮杀的契丹将士们的心头,让他们感到一股无与伦比的威压,直让他们感到有些喘不过气来。他们纷纷扭头望向中军中汗王车辇所在的方位,期盼大汗再次下令,拯救大军于水火之中。

    “该摊牌了。”刘驽抿了一口茶,转身向身后的一名汗王亲卫问道,“那三千人都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只待刘将军下令。”那名汗王亲卫赶紧答道。

    “现在就派他们出去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