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宫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华宫燕- 第2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等他将碗放下时,他感觉自己的心情也一下子好了起来,遂望着沛王和太子道:“今日我们早点把奏折给批阅了吧?”

    两兄弟见他情绪好转,心里也很高兴,异口同声道:“好。”

    皇上随即起身去了英华殿,太子和沛王也跟着去。

    。。。。。。。。。。。。。。。。。。。。。。。。。。。。。。。。。。。。。。。。。。。。。。。。。。。。。

    亲们,二更来了。求订阅、推荐票和月票!

第四百四十章 担忧() 
从英华殿批阅完奏折后太子和沛王便回了东宫,此时夕阳似火般照在他们的身上,为他们的身影罩上了一层发光的暖色。他们迎着夕阳的光并排而走,脸部轮廓看起来像极了一对孪生的兄弟。在路上时沛王对太子说:“父皇这症状有点让人担心啊。”说罢,他意味深长地看着太子。

    太子冲他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回到东宫,太子便一个人钻进了书房里。

    他将棋盘取出,坐在临窗的罗汉床上独自下棋。他下得很慢,边下边沉思。

    皇上的神经出了问题,照这情形,稍一不注意就会做出不智的判断来。而他乃曣国的国君,他的命令又没人敢不从,这就很容易出事。

    若他是神经完全混乱了,太子会毫不犹豫地要过这王位的,可他现在毕竟还有清醒的时候,他清醒时还是能办点正事的。如此,太子又不得不有所顾忌着。

    太子毕竟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浸淫,实在不愿做出暗中谋取王位的事来,然而以皇上的古怪性情,如果他不用点手段恐怕也难以顺利地登上王位。

    太子将手中的一子轻轻放下,眼中若有所思。

    次日,孔武立将自他与郭茂共事后执行过的任务和杀过的人一一列在了纸上。钟士卿看完后递给李元和沈祝看。

    李元看到了里头关于杀害步寻一家人的具体描述,目光便定在了那几段话上。

    据孔武立的描述,因步寻即将调任的地方是凉州武威郡,而那地方正好是令王赵腾管辖的范围,令王早就听说步寻为人清廉、刚正不阿,因深恐步寻到任之后会揭发和干扰到他的篡位计划,所以立即给郭茂去信,要郭茂派人埋伏在步寻就任必经的路段,等其经过时便将之暗杀掉。

    郭茂收到信后立即让孔武立带着二十名武功高强的人到京城之外的一处偏僻地段埋伏,静待步寻的马车经过。

    孔武立的供证纸上接着写道“我们杀了步寻夫妇、步寻的儿子以及他们的下人后便马上离开了,并没有对他们的尸体进行处理”。

    那么,这些尸体的去向三司肯定是要查的,那么,李元的身份很快就要亮出来了。

    李元心里不禁一紧。

    沈祝察觉到了李元的紧张,但碍于在堂上,故没有问缘由。

    待他们看完这些供词,钟士卿将这几张纸收回到了自己的案头,紧盯着孔武立问:“还记得你们杀完步寻一家后多久才下雨吗?”

    这是一场十年难得一遇的大雨,所以孔武立特意在供词里面提到了。

    “大概一刻钟左右,那场雨非常之大,他们的尸体就被抛在大望河边的路旁,如果河水够大的话应该是足以将他们全冲走的。”孔武立答道。

    钟士卿马上答道:“未必,当朝廷的人去到现场观察时发现马车还在,不仅马车在,一些衣物和日常用品也还在。马车比较重,且抛开不说,如果尸体能被冲走,那么那些比尸体还要轻的衣物和日常用品便不可能不被冲走,因此可以初步断定——这些尸体并没有被冲走,而是被人秘密处理了。”

    李元听了既紧张又欣慰,一时间心情复杂得无以复加。

    他欣慰的是钟士卿对案件丝丝入扣、步步推进的分析,紧张的是——照这样推断下去,恐怕很快就要查到步寻一家人的尸体的去向问题了。

    果不其然,钟士卿随后便道:“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步寻一家的尸体去向吧。虽然这个在本案中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但是从法律的程序上来讲,没把尸体找到就表示尚没有取证完毕,是不可以结案的。”

    李元遂问钟士卿:“但是孔武立的罪证是可以确立了的吧?”

    钟士卿道:“这个还得三司会审之后才好确定。”

    李元心里虽然有些忐忑,但也知这个时候不宜多说,遂闭上了嘴。

    回到住处后,沈祝来找李元。

    沈祝将买来的两只大鸡腿打开,递了一只给李元。

    李元接过,但没有马上吃。

    “你有心事?”沈祝边啃鸡腿边问。

    李元摇头。

    沈祝笑道:“少忽悠我,我都看出来了。自从孔武立归案之后你就时常神不守舍。你先前对这个案子投入了那么多的心血,不就是为了这个案子能破吗?如今犯人抓到了,不是应该感到高兴吗?”

    李元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不知该怎么跟沈祝说好。

    沈祝伸手拍了拍李元的后背,问:“是不是遇上什么棘手的问题了?”

    李元看着沈祝,在心里斟酌着。

    这事要不要跟沈祝说呢?

    他跟沈祝也认识了将近两年了,这两年里,他们一同查案、一同生活,感情比亲兄弟还要好,而且沈祝这人也很讲义气,跟他说想来也并没有什么不妥吧?

    况且,随着案子的进展,他这身份迟早也是得暴露的。

    思及于此,李元笑了笑,道:“人这一生,无论过得好与不好,其实都是自找的,怨不得任何人,是不是?”

    沈祝愣了片刻,随即哈哈大笑道:“是啊。”

    “那么,对于那些曾深深地伤害过自己的人,是否可以放过?”

    沈祝立即换上了严肃脸,一表正经道:“这个得看具体情况了,如果是事关人命的,坚决不能放过,如果没有严重到这一步的,可以适当宽容。”

    李元若有所悟地点了一下头。

    “孔武立曾经伤害过你?”沈祝忽然问。

    李元吓了一大跳,本能地摇头道:“没有。”

    沈祝没有再问。

    有些事情,他人的好奇也许是对当事者的一种折磨,毕竟,有些伤疤是人一辈子都不愿意揭的。

    但是,沈祝还是从李元的反应中捕捉到了一些讯息,因而更加确定了孔武立与李元之间有些关系,甚至大胆地猜测李元与步寻案也有些关系。

    沈祝起了警觉,决定好好关注此案的进展。

    不为别的,只为了能在李元需要帮助时能提供到一定的帮助。

    他猜测李元心里有不得已的苦衷。

    。。。。。。。。。

    亲们,一更来了。关于查案和断案,作者君不太熟,都是靠查资料得来的知识,未必全面,未必准确,如果有哪些地方不对的,欢迎大家指正,谢谢!

第四百四十一章 选择() 
现在,案子到了该搜索步寻一家人的尸体去向的阶段了,钟士卿立即叫来大理寺卿文志东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宋玉一同探讨。

    从地上找到的衣物和日常用品来看大家皆认为他们被河水冲走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这些尸体到底到哪里去了呢?

    朝廷接到报案后便立即派人去现场调查了。然而,由于案发的地点乃偏僻地带,四周方圆几十里都无人烟,因此此事是在临近天黑时才被一个人从距离那里很远的山头看过去发现的,他随即去当地的官衙报案,等到当地的官衙派人去看时已经是深夜。

    朝廷这边是次日上午才得知的。

    等朝廷的人到达时看到的就只有马车、衣物和一些生活用品了。不过他们马上展开了搜索和调查。

    那一个月里,他们将那一带的居民区都去查访过了,居民皆表示没有发现过那些尸体的踪迹。

    他们也搜查遍了那一带,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但也没发现新坟或者埋葬点。

    他们尚不知的是——李元是冒着雨将父母和下人们的尸体拖至草丛深处去的,而且在墓地上方种了几株宽叶草,在一侧种了一棵桃。等到雨停时,沿路的血迹便被雨水冲洗了。由于李元并没有将墓地上方的泥土堆得高出地面,且在上方种植了植物,这些植物和这些新翻的泥在经过这场雨的洗礼之后便没有了新葬的痕迹,因此即便他们经过这里也不会发现异样。

    正因为这样,这个案子的线索便到此断了,因而在当时被喻为奇案。

    其实事情并不复杂,只是因为人们不明真相,所以才把它想得玄乎罢了。

    “宋大人、文大人,你们有何高见?”钟士卿问。

    他们三个乃三司的最高长官,此案该怎么查,怎么定罪都得经由他们三个商讨决定。

    都察院左都御史宋玉默默地看了看桌面上孔武立写的供词,道:“郭茂的主要目的是将步寻一家杀了,所以杀完就走。而京城那些与步寻不合,甚至是巴不得步寻死的那一小部分高官更不会在此时来插手这件事。当地的居民……不排除有些人心肠好,想要让他们入土为安的。然而,他们也应该看得出来这是一起谋杀案,是得先上报官府,然后由官府来处理的,因此也不大可能会在官府的人没到达现场之前就擅自埋葬了他们,所以……”宋玉挠了挠头,道:“究竟会是谁,又是怎么样处置这些尸体的,我一时间也没头绪。”

    “会不会是有人在发现了他们的尸体后将他们扔进河里去了?”文志东道。

    两人遂朝文志东看去。

    “这分析不妥吗?”文志东问。

    钟士卿道:“如果他们被扔进河里,以大望河河水泛滥时的水势来看肯定会将他们带往下游的,可是那段时间里下游的人并没有看到过尸体。”

    文志东忙道:“也许他们被河里的鳄鱼或者别的敢吃人的东西吃了呢?”

    大望河的水那么深,河里的生物种类又多,这也不是没可能。

    大家沉默了一会儿。

    很快,都察院左都御史宋玉开口道:“即便真的有鳄鱼或者其他咬人的东西咬他们,但毕竟总共有十几条尸体啊,不可能全都被它们吞进肚子里了吧?”

    也是。

    三人继续沉默。

    大约过了两刻多钟,钟士卿说:“我看不如再派人在那一带仔细地搜索一番,看看能不能找到点蛛丝马迹。”

    文志东反对,道:“要是当时查还好,现在都过去两年了,就算是衣物和用品类的也都风化了,哪里还能找得到什么?”

    宋玉道:“未必,如果当时是将尸体埋葬在地下的话,尸骨应该是还有的。”

    钟士卿也点头道:“嗯,别忘了案发之后下了一场倾盆大雨,而且下了足足几个时辰,这个时间段正是埋葬他们的极好时机,而且埋葬之后也不会留下血迹,甚至新土的痕迹也会被雨水冲刷掉。”

    经过三人的一番商讨,最后一致决定——先派人去现场将方圆数十里的地挖挖看。

    于是,钟士卿立即将三人的决定通过奏折的方式呈给皇上,请皇上明示。

    因为他们知道太子也很关注此事,所以钟士卿又派人将此决定告知了太子。

    太子得知后立即派人去请李元到桂花楼密议。

    桂花楼乃距离东宫不远的一家茶楼,李元曾经来过,所以接到传话后很快便赶来了。

    既是太子的紧急传见,李元不用多想都明白那肯定是跟父母被害案有关的事,因此来时的心情也非常的忐忑。

    然而他并没有特别的害怕,也不退缩。

    他早已料到——随着案情的展开,真相会一步步地显露出来,到了现在这一步,他就得勇敢地站出来。那就勇敢地站出来吧,有得必有失,要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怎么能没有所付出?

    入座后,太子对他说:“三司那边决定派人到事发地点去做深入调查,包括掘地三尺。”

    “那估计他们很快就能挖到我父母的墓地处了。”李元道。

    “你所说的那个地方距离事发地点有多远?”太子望着李元问。

    “大约五里。”李元答道,回望着太子。

    看着太子,他的心定了不少,他知道太子智慧如海,是可以帮他出得了点子的。

    “你把那方位画出来吧。”太子说。

    李元立即提笔将具体的位置给画了出来。

    太子道:“现在,你面临两个选择——要么你现在主动亮出身份来,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你父母的墓地。要么我让人通融一下,避过那个方位的挖掘工作。选前者,你的身份会马上暴露。选后者,你的身份可以暂时不被透露,但案子恐怕就得迟一点结案了。”

    。。。。。。。。。。。。。。。。。。。。。。。。。。。。。。。。。。。。。。。。。。。。。。。。。。。。

    亲们,二更来了。求订阅、月票和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