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 义理新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乘起信论 义理新探-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真如(體)」一辭,作者說道﹕「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
        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真故
        ﹔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
        念,故名為真如。」也就是說,「真如」乃不過是方便假名
        ,用來破除一切名相言詮,如此而已。破除之後並無所謂真
        如本體或自性,「無所謂」也者,意即離有亦離無﹔即使退
        一步想見真如之相也是不可能事,蓋因真如無相之故。作者
        又說﹕「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
        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
        ,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
        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最後
        一句格外吃緊,意謂離四句絕百非之後一切無可得,而妄念
        妄心除去之後,亦無法可空。也就是說,就最勝義諦的不二
        法門言,亦無任何實伲捏w相存在,有待繼續空性化,當然
        包括「真如」、「一心」、「心體」等等方便假名在內。這
        就是一切諸法真正平等無二之旨,完全符合般若經系與中觀
        論系「緣起性空」或「一切法空」的真諦。這是大乘佛學的
        共法,任何宗派都不能乖摺镀鹦耪摗返娜鐏聿鼐壠鹫摚
        華嚴宗的性起論,天台宗的性具論,頓悟禪教,乃至唯識法
        相宗的最勝義諦(譬如有關真如或勝義無自性性之說),皆
        不外是已經預設此一不二法門的大乘共法施設而成的個別方
        便說法。因此,大乘各宗之間不可能在最勝義諦還有所爭執
        。《起信論》作者也在卷末言及他力淨土門,承認它對初學
        佛法而又「其心怯弱」的眾生亦有應機易行之效,不可偏廢
        ,祇是不能當做最勝義諦而已,因此與不二共法無有衝突可
        言。我在「當謂」層次的結論很簡單,就是說,此論作者在
        字面上似乎製造了幻象,令讀者感到不二門與如來藏緣起有
        關的其他數門平行不悖。事實上並非如此。作者本人對於不

        141頁

        二法門的把握很穩,始終據此法門步步開展一心二門三大四
        信五行的方便善巧諸說,他的如來藏思想便是以此法門為要
        基而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們凡夫總是從世俗諦去看勝義諦,
        或從分別心妄立一切二元對立且去妄求有別於生死的所謂「
        涅槃」,或無轉識成智而悟緣起性空的中道實相的信心,才
        使此論作者,發菩提心與慈悲心,重新詮釋般若,深密楞伽
        等經以及其他有關中觀、唯識、如來藏、佛性論等等的大乘
        論書,而後獨樹一格,辯證地綜合大乘佛學的主要先行思想
        ,建立起偏重心性論的如來藏緣起思想,以便旁助我們凡夫
        發起大乘正信的。表面上看,心性論構成心識論與緣起論的
        理論基礎,因此才有了如來藏緣起論的體系﹔更深一層地看
        ,真正的思想源頭或根基是在不二法門,而非其他。此論作
        者雖未如此明說,他是應當如此明說(「當謂」)的。然而
        ,我們在「當謂」層次的論定,並未完全解決了《起信論》
        的詮釋學課睿

        (六)「必謂」層次

            我們如果批判地比較中觀論,唯識論與《起信論》的如
        來藏緣起論,則可發現這三種理論的個別優點與限制。中觀
        論或空宗站在最勝義諦立場,有見於緣起性空,一切諸法平
        等無二,對於不二法門具有洞見慧識,卻對無明眾生生死流
        轉的原委與現象未能正視,且無有關虛妄心識(能分別)及
        其境界(所分別)的探索分析,似有眼高手低之嫌。唯識論
        或法相宗則能正視眾生的無明、妄念、業惑等等負面現象,
        且予哲理高妙的心識分析,卻對緣起性空的不二法門根本義
        諦了透不足。如能結合二者理論,當有相輔相成之效,但仍
        缺少心性論的理論根據,用來說明無明眾生所以能夠轉識成
        智,所以能夠轉迷開悟的內在潛能或心性動力。《起信論》
        的如來藏緣起論不但結合了中現論的不二法門與唯識論的心
        識分析,同時不放棄不二法門為根本義諦的條件下,開展如
        來藏心性論,實有助於眾生發起大乘正信的菩提心,蓋此菩
        提心來自真如心性之故。
            但是,《起信論》作者留下兩個理論課睿写m予解決
        。第一是,此論所云心體(心性本體)、真如或一心既不過
        是方便假名,而無實體性義(否則不合不二法門之旨),則
        此公性論的假名,以甚麼哲學道理(philosophical reason
        )而獲理論的證成(theoretical justification)﹖作者
        祇不過是一開始就定立一心,卻未曾對中觀、唯識兩系提出
        具有充份證成的理據。第二是,作者過分強眨鐏聿鼗蛐恼
        如「常恒不變

        142頁

        ,淨法滿足」的結果,動輒忽略根本無明的鉅大動力,時有
        淹蓋真如淨法熏習的可能(在我們的人間世豈非經常如此)
        ,更且不能釋懷之處。此一課睿绮贿m予解決,則我們怎能
        期待如來藏緣起論終可取代虛妄唯識宗立場呢﹖我們既已到
        了「必謂」層次,必須為此論作者完成這些詮釋學最後課睿
        的解決工作。
            關於第一課睿髡弑仨毣卮鹫f,心體也者雖不過是方
        便假名,而無真正實體或本體意義,但對尚未了透不二法門
        最勝義諦的凡夫或菩薩,很有精神鼓舞的極大作用。譬就染
        淨相互熏習(耶教說所謂「臁饨粻帯梗┑娜碎g世實際現象
        來說,如無心真如「常恒不變,淨法滿足」的直接肯認,我
        們凡夫那來得一股動力向上一路,日日新而又日新呢﹖換句
        話說,如來藏緣起也者,無關乎世間現實是否如此的純粹事
        實問睿顷P涉到宗教理想或終極目標必須堅持的道理問
        睿H缬媒聡軐W家康德(Immanuel Kant)的專用名
        辭予以說明,則不妨說,真如或如來藏的心性肯認,乃是一
        種(大乘佛教)實邸硇缘谋匦柙O準(Anecssary Postulate
         of  Mahayana Buddhist Practical reason),而與純粹
        科學知識探求有關的所謂理論理性毫不相干。這是《起信論
        》作者對於有關如來藏緣起論的任何伲刹坏貌挥械摹副刂^
        」解釋。
            對於此論作者來說,第二課睿^為棘手些,因為作者並
        未事先考懀е茉敚蚋静划斪鲆换厥拢艜菢与S便說明
        了事。作者對於根本無明的說明,有兩點較為吃緊,值得我
        們注意。其一是,作者說﹕「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
        已)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裕32)又說
        ﹕「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若離覺性,
        則無不覺」﹔「無明亦爾,依心體而動」﹔「以如來藏無前
        際故,無明之相亦無有始」。無明既然依附如來藏、覺性或
        心體而有而動,則無明亦無前際(開始)可言。這裡所謂「
        無始無明」乃與「無始(而常住的)覺性」究竟不二。因此
        作者立即接著說道﹕「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
        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
        ,本來平等同一覺故」。(裕33)也就是說,所謂無明、妄念
        、四相等等原本不自立,覺與不覺究竟平等。這是依不二法
        門處理無明的辦法。
            其二是,作者又云﹕「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
        然念起,名為無明」。(裕34)這裡作者似乎暫離不二法門,
        而依世俗諦正視無明存在於我們世間的現象事實。依然而無
        明既是無始,依附覺性,我們如何去了解「忽然」二字呢﹖
        對於「忽然」,諸家詮釋並不很的當。憨山德清於

        143頁

        其《大乘起信論直解》祇不過說﹕「即此忽然起處,最極微
        細,不可思議。所謂不思議熏故,難可了知。」子璿《筆削
        記》則云﹕「意明無前之忽然,非有始之忽然也。言無前者
        ,以此無明最微細故,更無有法前於此者。前即始也,由無
        始起之本故,故說忽然。故本疏云,『以起無初』。故肇公
        云﹕『如鏡忽塵,如空忽雲』,即斯義也」(裕35)這些釋義
        模稜兩可,皆不能令人滿意。甚麼是「非有始之忽然」﹖子
        璿引用僧肇之語,似乎藉以暗示「隨時隨地,頓時當下」之
        義,但他既未明言,我也祇能如此猜測而已。我也查過湯次
        了榮,印順法師等位的解義,亦不能釋懷。而柏木弘雄則乾
        脆承認﹕「如說無明的『忽然念起』 ,表示不可能想見無
        明成立的原因,那就祇好說是『忽然』,當做中國式思維的
        語言使用之例去理解罷了。實叉難陀之新譯就洠в小汉鋈弧
        此語」。(裕36)。但是此一難睿强梢匀绱撕唵蔚亟庀耸
        嗎﹖
            我認為,此一難睿奈ㄒ槐匦瑁ā副刂^」)的解決線索
        是在不二法門的頓悟禪化,也就是不二法門與實存的迷悟門
        言兩門的根本契合。依不二法門的根本見地,本覺與始覺(
        以及不覺)原本不二,真如與無明皆無前際,亦是平等無二
        ﹔又依實存的迷悟門,無始無明忽然」自真如分別或分化出
        來,即不外是隨時隨地個別主體的或迷(故屬非本然的實存
        狀態)或悟(故屬本然的實存狀態),原本不二的真如與無
        明在個別主體的內在心中當下分別,或為頓迷,或為頓悟,
        如此而已。子璿引用僧肇之語,本應表明此義,但他並不見
        得有此自我了解。
            我在「必謂」層次的詮釋學結論是﹕《起信論》的理論
        結構(必須)以不二門與實存門(速悟門)的根本契合為基
        點,有此基點乃有二諦門(不二而二)的成立,又依二諦門
        而有(如來藏)緣起門,以及實相門包容心性門與心識門﹔
        至於其他諸門皆依此基本理論而一一分別成立。譬如解脫門
        ,涉及本覺、涅槃等等,在《起信論》必須依附不二門與心
        性論,本身並未獨立。
            我們通過創造的詮釋學五大層次所能獲致的結論就是這
        麼一點。大乘佛法雖是無量無邊,這及根本義諦,乃是簡易
        如此。這也是大乘佛法眾妙之門最為「玄之又玄」的一點。
        拙論與另一拙文〈六祖壇經慧能頓悟禪教深層義蘊試探〉(
        台北《普門》雜誌一九八九年五月號與六月號連載),在詮
        釋學的結論頗有異曲同工之處,如蒙參照該文,或可稍增對
        於拙論的了解。

        (一九八九年八月二十五日撰於加州拢貋喐缡杏讶颂帲

        144頁

        裕Ы
        
        (裕А 1) 關於此書的成書年代及地點、作者、版本考證等等
                問睿蓞⒄瘴洳〗浱幩洞蟪似鹦耪撜鎮无q
                》(一九五六年台北?建康書局重印),張曼濤所
                編《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係《現代佛教學
                術叢刊第三十五冊,一九七八年台北?大乘文化出
                版社印行)以及日本松阪女子短期大學教授柏木弘
                雄所著《大乘起信論?研究》(1981年枺看呵
                社印行)柏木此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