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 义理新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乘起信论 义理新探-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乃至蕅益智旭皆必堅持不二法門,據此詮釋或批判《起信論
        》的如來藏思想,大有別於華嚴緣起論系的別圓教詮釋理路
        。
            如果再把天台不二法門的詮釋理路推進一步,則有開展
        另外兩條詮釋理路的可能﹕一是日本平安時代晚期形成的天
        台本覺論思想,另一則是頓悟禪教的路數。先就前者言,心
        真如與心生滅既已不二,眾生現前介爾之心即是本來涅槃,
        又依《起信論》語,「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
        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竟者即同本覺」,則不待禪定,
        戒律等等修行,當下認同覺與不覺,則一切即事而真,生死
        迷染即是現成解脫。天台本覺論如此以不二法門徹底解消《
        起信論》中一切二元分化的結果,導致後來日本曹洞始祖道
        元禪師的疑惑。我在論如淨和尚與道元禪師從中國禪到
        日本禪提到,「本覺與始覺對立與否的宗教弔詭已在《大乘
        起信論》出現,但未獲得令人滿意的哲理解決。道元當時的
        天台教義以始覺思想為劣(因許永不成佛的可能之故),而
        以本覺思想為優(蓋倡人人本已悟覺佛性之故),十五歲的
        道元已經發問﹕『涉獵經論自有疑(惑),謂顯、密二教共
        談本來法性,天然自性身,若如此則三世諸佛依甚更發心求
        菩提耶﹖」(裕26)
            另一可能是頓悟禪理路。密宗曾順著《起信論》如來藏
        思想智笕A嚴性起論與頓悟禪(尤其神會禪)的融合,而建
        立了教禪一致的圓頓教

        137頁

        。從智旭的《起信論》天台化詮釋轉到頓悟禪理路,也許更
        加容易,蓋因慧能堅持「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的不二法門,而與天台性具論許有契合點之故。開展此一理
        路的主要條件是不二法門的絕對主體性化(absolute
        subjectification )與頓時化( subitanization )。「絕
        對主體性」是我借自數年前逝世的當代日本禪宗大德久松真
        一常用的語辭。 有趣的是,久松禪師在一九四六年寫了一篇
        〈起信的課睿担岢鰧丁镀鹦耪摗返睦碚撎幚矸绞健!〉
        一是通過歷史考證與資料分析而儘量忠實客觀地敘述原典思
        想內容的方式。 第二則是不滿足於單純平板的敘述方式,但
        依詮釋者本人的內在的了解與體會而主體性地把握一心或真
        如的根本義諦。 久松自己採取的是第二方式,即頓悟禪理路
        。 他說﹕「(我們不應把《起信論》所元)覺體(本覺的心
        體)看成(西方哲學家如康德所規定的)統覺或意識一般。
        覺體也者,乃不外是即今當處做為全體的一者的自己。 」
          (裕27) 久松以此頓悟禪去詮釋真如一心為時空未分化以前
        (即今當處)的全一絕對的主體,無相無念亦無住。 由於法
        藏、 宗密等人的影響、一大半佛教學者對於《起信論》的理
        解與詮釋採取如來藏緣起論的理路, 很少學者願意路從久松
        的頓悟禪理路,認為大過主觀而無資料懀麚!∫园啬竞胄蹫
        例, 他就正面反對久松的詮釋方式,而採取了較為忠實客觀
        的資料論處理方式。
            我們如從創造的詮釋學觀點去評價上述兩種方式,實可
        以說各有千秋。柏木等人的第一方式停留在依文解義的「實
        謂」與「意謂」層次﹔久松等少數人的第二方式則超越這兩
        個層次,跳到「當謂」甚至「必謂」層次想去依義解文。我
        暫時把久松的詮釋方式放在「蘊謂」層次,目的是在預先指
        出,此一方式也是《起信論》的可能詮釋理路之一,不能以
        「太過主觀」的詮釋學偏見隨便排除。不論他本人是否意識
        到,智旭的《裂網疏》早已暗示(suggest)或暗藏(harbor)
        頓悟禪理路的可能性甚至強制性。 智旭云﹕「一心,即指眾
        生現前介爾心也。 …是舍(『舍』指一心)唯有一門,亦所
        謂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但迷之,則生死始,則真如舉體
        而為生滅﹔悟之,則輪迴息,則生滅當體便是真如。 故約迷
        悟而明二種門也。 又對迷說悟,即生滅門﹔迷悟平等,乃真
        如門。 」 (裕А28) 如將智旭所云「眾生現前介爾心」改成
        久松的「即今當處全一的無相絕對主體」, 就或迷或悟的
        (時空未分之前的)當下性或頓時性   亦即頓悟禪意味
        的實存門或迷悟門   去重新詮釋不二法門(即《起信論
        》的一心)的根本義諦, 則頓悟禪的詮釋理路仍祇顯得「太
        過主觀」

        138頁

        嗎﹖以此理路重新理解《起信論》中的一些弔詭而費解的話
        語,比如「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抑如「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是否可能較如
        來藏緣起的詮釋理路,或其他理路更強而有力些﹖我們還未
        進入「當謂」與「必謂」層次之前,於此詮釋階段祇能預先
        發問如此。有趣的是,採取依文解義方式的柏木弘雄,也承
        認關於一心或眾生心的語義解釋,古來裕璧牧霰姸嗉娂
        ,謂「雖可看到裕п屨咦约核埽ㄗ谂桑┙虒W上的約制,這
        些眾多的解釋,不論那一種都不應很輕率地判為謬铡埂
        (裕А29) 他所例示的解釋,包括《曇延疏》(解為六識與七
        識之心)《淨影疏》(解為第九識的真心)、 《海枺琛
       (解為相對於小乘而言的當做大乘法體的一心)、 《賢首義
       記》(解為隨染眾生位中的如來藏心)以及智旭的《裂網疏》
        (解為現前介爾之心法)。 既然如此,柏木豈能排除久松理
        路的可能性﹖
            隨著更多學者的《起信論》研究,我們當可期待其他嶄
        新的詮釋理路出現。不過上述幾種目前我能發現的較為顯著
        而重要的路數。由於我在「蘊謂」層次討論的重點敚г凇镀
        信論》的深層義蘊與根本義諦,禪定門、戒律門、時機門等
        次要或附屬性伲谋婇T不及細論。又,心識門在《起信論》
        份量很重,本應與不二法門、心性門、緣起門等一併討論﹔
        但所涉課睿珡V太多,超過有關根本義諦的探索,故暫且存
        而不論。不過,我應至少指出《曇延疏》、《淨影疏》、《
        海枺琛贰ⅰ顿t首義記》等重要裕杼幚砣毩浺约靶摹
        意、識的種種基本差異,如再進一步與《成唯識論》等法相
        宗的心識論書做詮釋學的比較,問睿窝}雜,有待他日另
        文細論。

        (五)「當謂」層次

            據柏木的觀察,上述重要的詮釋書雖從不同的角度探索
        《起信論》中個別論說與其他經論的關係,但對眾生心(一
        心)、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四信五行等實邸扌姓摗⑺难
        習說、佛身論等《起信論》的理論要綱,以及此論與以前有
        關經論的先行思想六九竟有何關聯的問睿瑤缀醣荛_不談。
        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由於《起信論》作者並非僅僅直接繼
        承先行經論的根本思想,而是有意從極其廣泛的先行經論之
        中吸迹约合胍乃枷霐嗥宰约邯毩⒌囊姷厝ブ匦陆
        構,予以辯證的綜合。(裕30)我很同意柏木的觀察。換句話
        說,《起信論》作者乃是一位了不起的我所云創造的詮釋學
        家,故在此論雖能窺見先行經論思想內容的一

        139頁

        些痕跡,此論本身的理論間架(即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
        卻是作者具有高度哲理智慧的獨創。站在創造的詮釋學立場
        ,我們實可以說,思想或理路的獨創成份愈多愈高的原典,
        它所暗藏的義理蘊涵也隨著比例愈多愈深。《起信論》便是
        此類優越的原典之一,難怪它在「蘊謂」層次許有幾種不同
        的詮釋理路的可能性。但是,為了掘發它的深層義理或根本
        實義的哲理深意,我們必須進入「當謂」層次,帶著嚴格公
        正的批判態度重新一一評價各種詮釋理路的優劣或高低,從
        中索得詮釋學上強制性較為優越的「當謂」理路出來。
            從法藏教判以來的傳統看法,祇有如來藏緣起論才是真
        正代表《起信論》的根本立場。我已提過印順法師的大乘三
        宗說,即虛妄唯識論,性空唯名論與真常唯心論,此說也可
        以說是太虛大師大乘三宗說(即分法相唯識宗、法性空慧宗
        與法界圓覺宗)的重新界定。印順法師還更進一步說道﹕「
        佛法是否唯心論,這是另一回事﹔但本論(即《起信論》)
        ,徹頭徹尾的是唯心論,是絕對唯心論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
        。本論所說的『眾生心』,含攝得,生起的生滅雜染,而本
        伲遣簧粶绲模鍦Q的,所以唯心而又是真常的,與無著
        系的虛妄唯識學不同。」(裕31)《起信論》的如來藏思想與
        無著系的虛妄唯識學不同,確實不可否認。我卻認為,「真
        常唯心論」的規定,如不予以澄清,恐怕容易引起讀者的铡
        會﹔至於「絕對唯心論」一辭,似有語病,甚至有曲解之嫌
        。
            《起信論》的一些話語,是有偏重「唯心」的論眨
        辭如「一心」、「眾生心」、「心性」、「心真如」、「真
        心」、「如來藏」等,語句如「一切法本來唯心」、「心生
        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
        、「一切分別,即分別心」、「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等,
        似皆表明所謂「唯心論」立場﹔而名辭如「真如體」、「心
        體」、「本覺」、「心性不生不滅」、「真如自性」,語句
        如「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一切眾生來常住
        ,入於涅槃」、「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雖有染心,而
        常恒不變」、「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名為不變」、「唯心相
        滅,非心體滅」、「一切境界,本來一心」等,亦似顯示《
        起信論》確實一開始就定立了「真常」心性本體(心體或真
        如自性之體)。因此,順從印順法師規定此論立場為「真常
        唯心論」,似很中肯恰當。但是我們不得不問﹕「何謂『真
        常』﹖」難道我們望文就可生義,即時接受心性本體永恒真
        常的字面說法嗎﹖
            問睿圆荒屈N簡單,乃是由於《起信論》作者自始
        至終未嘗放

        140頁

        棄不二法門的根本義諦﹔他不但未嘗放棄,反而堅持此門到
        底,且以此門為如來藏緣起論(包括實相門,緣起門、心性
        門、心識門與解脫門)的哲理奠基。說得更清楚一點﹕真常
        唯心論或如來藏緣起論祇不過表露了《起信論》思想的表面
        結構(the surface structure)而已﹔藏在這表面結構底
        下的不二法門才是構成深層結構(the deep structure)的
        本來源頭,無此源頭或本根,整個如來藏緣起論就會垮下,
        至少在《起信論》是不得不如此。
            為了支持我上面的說法,我們還要回到原典重讀一下聯
        貫如來藏緣起的那幾門與不二門,則不難發現不二門比其他
        各門佔有哲理的優位(philosophical priority)。關於「
        真如(體)」一辭,作者說道﹕「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
        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