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 义理新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乘起信论 义理新探-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謂「一切邪執皆依我見,若離於我則無邪執」,不外重述大
        乘佛教對於人法二我的破除,而於應病對治,強眨咦銦o量
        性功德的真如法身或如來藏,表明如來藏思想的立場。
            教化門與應病門可以說是從正負兩門分別破除煩惱障與
        所知障的兩大方便,一方面進行較有消極色彩的施藥治療,
        另一方面則要積極地施行正面有益的佛教教育,以便感化眾
        生起信發心,修行成道。依此觀點去看,則《起信論》整卷
        自始至終即是一部佛教教育的首要材料。我們從作者在因緣
        分所列舉的八種撰述理由,不難想見作者確實抱有這個意圖
        。他對教化門的關注與重視,也在論中其他各處表現出來。
        譬如他論及真如熏習之中的自體相熏習時,就說﹕「雖有正
        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
        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
        進趣,向涅槃道。可見作者並不忽略教育家(諸佛菩薩善知
        識等)在佛教教化扮演的重要角色。又在修行五門中的「施
        」門討論,作者亦擴大「布施」的範圍與性伲譬s「若有
        眾生來

        133頁

        求法者,隨己能解,方便為說,不應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
        利利他,迴向菩提故」。此與大乘菩薩四弘誓願的「眾生無
        邊誓願度」與「法門無量誓願學」契合,自學乃自利事,度
        人乃利他事,同屬大乘教化門。
            教化門的具體表現與成效,必待時機門的適當配合。時
        機門關涉眾生機根各別不同的了解、教導者與受教化者之間
        的機緣成熟、教化境況與時機的適中等等考懀Вs略等於十
        波羅蜜中的第七(廣義的)「方便波羅蜜」。此論作者不但
        重視教化門,且有時機門的認真考懀В斒且晃涣瞬黄鸬姆
        教教育工作者,對於誘引眾生於真實法所必需的善巧方便極
        有慧識。因此,列舉八個撰述理由之後,自己設問﹕「修多
        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而自答云﹕「修多羅中雖有此
        法,以眾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若如來滅後,或有眾生
        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或有眾生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
        或有眾生無自智力,因於廣論而得解者﹔亦有眾生復以廣論
        文多為煩,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如是此論,為
        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說此論」。印順法師在他
        《講記》解說,云﹕「後代的學者,每因自己對於一部論或
        一法門的契好,就勸一切人都來學這部論或這一法門。古德
        (即此論作者)就不是這樣,用心決不偏讚強眨H缈唇浤
        得解了,即無須再讀此論﹔能看廣論而得解了,也無須看此
        論。唯有看經不能懂,看廣論又怕煩的,這部論才最適宜而
        契機了。我想,起信論所以在中國暢行,大概就是因為它太
        適合中國人的那種好簡的根機吧﹗」此論也許適合中國人好
        簡的根機,但這並不等於說,一卷《起信論》要比二十八卷
        《法華經》或八十卷《華嚴經》容易了解及消化。正因簡約
        精要,《起信論》至今仍是一般學者或信徒「敬而遠之」而
        不敢問津的一部難書。我們於此詮釋層次,至少析出十四門
        《起信論》義理,已夠眩s。如果再進一步探問這麼多門義
        理的相互關聯或聯貫性,多門義理底下的深層義蘊或根本義
        諦,乃至《起信論》思想的批判性超越與創造性開展,則更
        能看出此一論書的內容非同小可,光靠「好簡的根機」想進
        「大乘起信論」之門仍是不足的。

        (四)「蘊謂」層次

            我們在「意謂」層次雖已析出《起信論》十四門義理,
        但這祇不過是平鋪分散的安排。此論作者在「因緣分」所提
        出的第二撰述理由是﹕「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新本作『
        根本實義』),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然而作者所解釋的
        「根本實義」究竟是甚麼﹖我們總不能把「意

        134頁

        謂」層次析出的十四門合成「根本實義」,因為這十四門中
        有的屬於根本義諦,有的涵有更深層的哲理義蘊,有待掘發
        ,有的附屬他們,並無顯著勝義可言。為了探索「根本實義
        」,我們在「蘊謂」層次必須重新設法安排十四門義理的高
        低本末出來。
            印順法師在《講記》解釋了「根本的法義」說﹕「在如
        來的無量法門中,出世的三乘法為根本﹔三乘法中,大乘法
        又為根本中的根本。《法華經》說﹕『唯此一事實,餘二則
        非真』。大乘法,為如來說法的本懷所在,為佛法的根本道
        理。本論所要解釋的,就是這如來根本法的大乘義。又根本
        即有力有能,為因為種義。如來是依著大乘法門去修習,去
        證悟,才成為如來的。這種法門,是可能成佛的根本因﹔本
        論就是解說這成佛的根本的。這第二因緣,即指本論第二立
        義分,及第三解釋分的顯示正義與對治邪執」。但是,「主
        義分」與「解釋分」幾佔《起信論》整卷的泰半,當做「根
        本實義」看待,恐有太過廣泛之嫌。日本學者湯次了榮則在
        《大乘起信論新釋》說道﹕「所謂『如來根本之義』,如下
        文所說,一心之法中,包攝一切世間、出世間之法。又,一
        心之法中,有心真如和心生滅二門,這二種門中總攝一切之
        法。因此並非除一心之外另有根本義。說述這根本義的一心
        之法,不外乎是下面的立義分和解釋分中的顯示正義。」(
        裕17)湯次的解釋大致相同。不過他特別等同了「一心」與
        「根本義」,似較扣緊而清楚。湯次在該書「凡例」明言﹕
        「本書專以賢首大師的《義記》為準則,並從旁參考諸家的
        疏裕В沂酒湟缉r但注意於緣起及實相的兩面觀。」然而
        問睿齾s不是那麼簡單。據說「自大乘起信論問世後,知名的
        裕韫灿幸话倨呤N家,其卷數達千餘卷之感觀」。(裕18)
        既然如此,對於「一心」與「根本實義」當有種詮釋理路存
        在。光從實相論系的天台山家、山外兩派環境著《起信論》
        有關「一心」,「根本義」等等的爭執,加上天台性具論與
        業嚴性起論對待《起信論》的敵對立場,即不難理解《起信
        論》詮釋問睿难}雜性。因此,我們為了詮釋上的突破,須
        在「蘊謂」層次探討較有可能的詮釋理路,以便重予排定《
        起信論》多門義理的層次高低以及本末輕重,由是掘發深層
        義蘊與根本義諦出來。就這一點說,歷代以來較有份量的詮
        釋理路當可提供我們此一思維臁小
            很顯然,關於《起信論》「根本之義」的第一條詮釋理
        路應該是以法藏《義記》為首的如來藏緣起說。《義記》早
        被認為《起信論》古今裕柚械牡谝粰嗤鸾虒W者之間
        已成定論。《義記》所予詮釋學的

        135頁

        影響確實鉅大,是《起信論》研究不可或缺的首要參考書。
        法藏本人承繼《起信論》的如來藏思想,進而開展龐大恢宏
        的華嚴真如性起論,也不能不說有他對於《起信論》的詮釋
        學慧識,可以算是一位創造的詮釋學家。法藏在《義記》之
        中進行教相判釋時,分辨四大佛教宗途,即隨相法執宗(小
        乘諸部)、真空無相宗(般若等經)、唯識法相宗(深密等
        經、瑜伽等論)以及如來藏緣起宗,特舉楞伽、密嚴等經與
        起信、寶性等論配屬如來藏緣起宗。(裕19)
            法藏之前正有慧遠的《淨影疏》,主張「依《楞伽經》
        造出《起信論》一卷」。(裕20)後來元曉亦循此說,而依已
        意解《楞伽經》意,於《海枺琛吩譬s「《起信論》言信一
        心法有二種門者,如經本言,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
        來藏。此言心真如門者,即釋彼經寂滅者名為一心也。心生
        滅門者,是釋經中一心者名如來藏也。所以然者,以一切法
        無滅,本來寂靜,唯是一心,如是名為心真如門。故言寂滅
        者,名為一心。又此一心體有(『有』一作『是』)本覺,
        而隨無明動作生滅,故於此門如來之性耄Ф伙@,名如來藏
        。」(裕21)也就是說,一心,真如與如來藏原本一體不二,
        祇是專就生滅因緣言及一心,則有如來藏之名而已。《海枺
        疏》對於法藏的《義記》撰述曾予極大的思維臁小
            在《起信論》中一心法又稱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
        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又「依一心法有二
        種門(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是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
        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慧遠的《淨影疏》提出兩
        種釋義。其一是,「心真如中皆攝出世間一切法,心生滅中
        皆攝世間一切法,故皆名總攝也」﹔其二是,「心真如中皆
        攝世間出世間一切法,心滅中亦爾」。(裕22)法藏(與元曉
        皆)取第二義,強眨恼嫒纭⑿纳鷾缍T各皆攝盡世間、出
        世間的一切諸法,以便發摚A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
        旨,由此亦可看出《起信論》如來藏思想到華嚴「理事無礙
        」乃至「事事無礙」的圓融無礙法界觀。
            法藏的詮釋理路再進一步,即為宗密在他《大乘起信論
        疏》提出的華嚴一心圓頓教詮釋理路,有意據此貫通《起信
        論》如來藏思想與頓悟禪,尤其是神會禪。(裕23)後來長水
        子璿又據宗密《裕琛罚瑢丁镀鹦耪摗犯郊泳d密的裕п專
        撰出《起信論疏筆削記》(一○三○年)。子璿云﹕「今論
        一心之體,正是一真法界,是彼圓教之宗耳。又彼事事得無
        礙者,皆由真如隨緣故也。故知真如隨緣,是彼事事無礙之
        由,故得攝也。」(裕24)子璿於此強眨镀鹦耪摗返恼嫒
        隨緣說,乃是華嚴圓教事事無

        136頁

        礙法門的義理根據。
            天台宗山家,山外兩派關於《起信論》思想詮釋問睿
        爭端有待另文討論。我在這裡祇舉明代蕅益智旭在他《大乘
        起信論裂網疏》(一六五三年)提出天台圓教不二法門的詮
        釋理路,藉以例示天台實相論與華嚴緣起論系對待《起信論
        》思想的立場差異。譬如從智旭的天台觀點去看,《起信論
        》所云一心,即不外是「眾生現前介爾之心」,於此真如門
        與生滅門不二,染淨不分,真俗二諦唯是一法,不變隨緣即
        隨緣不變,如此天台語眨_與法藏乃至宗密的華嚴圓教說法
        迥然不同。智旭云﹕「若非生滅因緣,則真如之名尚且不立
        。…夫眾生現前介爾生滅之心,體即真如,相即如來藏,用
        即能生一切因果。…即此生滅門名真如門,不變隨緣﹔即此
        真如心名生滅門,正所謂是舍唯有一門。…心真如門,即真
        諦﹔心生滅門,即俗諦。雖云二諦,唯一是法。…蓋真如不
        變隨緣,舉體而為眾生現前介爾之心﹔此心隨緣不變,仍即
        真如法界全體。故云即是一法界大說相法門體也,從來無二
        ,強名為一。」(裕25)由是可知,天台實相論系自四明知禮
        乃至蕅益智旭皆必堅持不二法門,據此詮釋或批判《起信論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