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 义理新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乘起信论 义理新探-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證據認定如此。不過,五九○年前後的中國佛教學者多半接
        受了「印度馬鳴菩薩係原作者,真諦則為譯者」的傳說。《
        曇延疏》、《淨影疏》、《大乘義章》等作皆如此說。吉藏
        的《三論玄義》、《中觀論疏》與《勝鬘寶窟》三書,皆在
        五九七至六○八年之間完成,也接受馬鳴為原作者的說法。
            但在日本十二世紀的珍海所撰《三論玄疏文義要》之中
        ,引用均師《四論玄》,云﹕「《四論玄》第十,詳《起信
        論》云,北地諸論師,云非馬鳴造。昔日地論師造(論),
        借菩薩名目之故,尋覓翻經論目錄中無有也。未知定是不也
        。」(裕6)湛睿的《起信論決疑鈔》、賢寶的《寶冊抄》、
        快道的《起信論義記懸談》等書也引用了同文,皆主《起信
        論》偽作說均師大概指謂吉藏徒弟均正,但古來僧傳並無有
        關均正師傳記的記載,而珍海等引用的文句,在現存《續藏
        經》所收《大乘四論玄義》十卷之中並未出現。不過,我們
        至少不難猜知,《起信論》係地論師偽造的說法,已在初唐
        時期存在。又據日本十四世紀的杲寶所口述而由弟子賢寶增
        訂的《寶冊抄》(一三五○年),新羅珍嵩在他的《探玄記
        私記》說道﹕「馬鳴《起信論》一卷依《漸剎經》二卷造此
        論。而道跡師目錄中云,此經是偽經。故依此經造《起信論
        》,是偽論也。」(裕7)後來日本另一真言宗學僧快道猜測
        「漸剎」音近「占察」,《漸判經》恐係《占察經》之铡
        以上所述,代表了中國撰述說,而與印度撰述說對立。
            有趣的是,《續高僧傳》卷四所載玄奘傳記云﹕「又,
        以《起信論》一論文出馬鳴,彼土諸僧思承其本,奘乃譯唐
        為梵,通布五天。斯則法化之緣枺骰ヅe。」日本笠置貞慶
        (一一五五~一二一三)等人所撰的《唯識論同學抄》則說
        ,實叉難陀('Siksananda)的新譯,是根據玄奘的梵譯重
        譯。(裕8)但是,玄奘梵譯洠丝催^,此類推測之辭,令人
        難以置信。
            中國撰述說與印度撰述說的對立,到了近現代再度出現
        ,首先由著名的日本佛教學者帶頭,隨後中國的學者與佛教
        界人士,如梁啟超、釋太虛、王恩洋、歐陽漸、唐大圓等也
        一一參與論辯。由於日本學者對於《起信論》的文獻考證較
        有成就,而中國學者多半沿襲日人之說(如梁啟超抄襲日人
        望月信亨之說),我在這裡且依柏木弘雄在《大乘起信論

        122頁

        ?研究》的各說綜合,簡介較具代表性的說法。
            首先就中國撰述說言,提出此說最強有力的主張與論據
        的是望月信亨與村上專精二位。望月曾費二十五年以上的光
        陰考察《起信論》的撰述時地課睿谝痪哦瓿霭妗
        大乘起信論之研究》,把多年來發表的論稿重予綜合修正﹔
        又在一九三八年出版《講述大乘起信論》,稍加補訂。望月
        中國撰述說的要點大致如下﹕(1)《歷代三寶記》的記述
        純屬杜撰,《法經錄》所載則表示卓越的見識。(2)舊譯
        論序乃係偽作,序中有關漢譯的記事毫無根據。(3)《起
        信論》的用語時有摺凑嬷B所譯經論的一般譯法之處。(4
        )《起信論》是依據偽妄的《占察善惡業報經》而成立的。
        (5)《起信論》引用了中國撰述的偽經《仁王般若經》與
        《菩薩瓔珞本業經》,又其中「對治邪執」一章所舉出的五
        種人我見,乃是為了破除當時在中國流行的有關大乘佛教中
        法身、如來藏等的異說,尤其是為了破除羅什、道生、僧肇
        等人之說。(6)在《起信論》的章句之中,有自梁代以前
        已譯成的多種經論抄襲的痕跡。(7)《起信論》中的「法
        身、報身、應身」三身說,乃是從北地諸經論採取三身名稱
        ,又從南方攝論系採取三身涵義而形成的折衷說。據此,《
        起信論》的撰述年代,應在真諦譯出《攝大乘論》與《金光
        明經》之後。(8)「體、相、用」三大之說,如從其與佛
        身論的關係這一點去看,則可看成吸迹钡厝碚f(開真合
        應)的一種折衷說。(9)書中真如講成「大總相法門體」
        ,攝一切法,是依據地論宗南道派的真如依持說的。(10)
        書中阿梨耶識講成「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
        且界定之為真妄和合, 同時還說具有「覺?不覺」二義﹔這
        是針對地論宗南北兩派以及攝論系學派有關阿梨耶識的真妄
        、依持說、識體數目等等的異說,設法折衷眨偷南敕ā
        (11)阿梨耶識、 五意、意識的心識說次第乃是基於《四
        卷楞伽經》的略說三識說, 至於業識、轉識、現識、智識、
        相續識與分別事識的名稱, 則是糅合《四卷楞伽經》與《十
        卷楞伽經》的識說而形成的。 (12)望月認為《大乘止觀
        法門》的作者應是曇遷。 他又根據日本偽作者與曇遷之間的
        關係, 推斷《起信論》出自曇遷之師曇遵(即南道地論學派
        始祖慧光的門徒)的口述, 而由曇遷筆錄(亦有可能包含曇
        遷自己的添加部分)。 (13)傳說由實叉難陀重譯的新本
        , 乃是為了應付法相宗學者針對起信論說所提的疑難嘗試而
        成的一種工作。
            村上專精基本上採取類似的看法,於其論文《大乘起信
        論?關??史?研究》(一九一九年)主張,偽作者屬於攝
        論系,可能是隋文帝在

        123頁

        京師召見過的九江道尼之類的人物。他又在同年出版的《續
        編》提出第二說,認為《起信論》的旨趣是在論述《華嚴經
        》、《楞伽經》與《勝鬘經》的義理,作者可能是一位北方
        地論師。村上第二說的主要論據有以下三點。(1)真諦所
        譯出的《攝大乘論》以及其他唯識方面的論書,皆有分別性
        、依他性、真實性的三性說﹔但在《起信論》,連三性的名
        目都不存在。(2)《起信論》提及業相、轉相等九相,卻
        無八識、九識之說。又,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
        的名目來自《楞伽經》的識說,不可能配應《攝大乘論》唯
        識說中的八識。(3)包括《攝大乘論》在內的真諦所譯經
        論,皆在八識差別之上論及種子熏習,卻不在真如與無明之
        間論及及熏習。關於真如與無明之間的相互熏習,實以《起
        信論》為肇始。換句話說,替代阿賴耶識的真如為根本的真
        如緣起說,是有了《起信論》最初提出的真如受熏說之後才
        成立的。因此,《勝鬘經》、《寶性論》、《佛性論》等的
        如來藏說,應該看成《起信論》真如緣起說所由形成的跳板
        。村上認為,《起信論》是建立在《華嚴經》立場的新思想
        ,眨蛠K揚棄龍樹以來的中觀論系與無著、世親的瑜伽唯識
        系這兩派大乘思想,而此論所云「摩訶衍」或絕對大乘的語
        義,不可能在無著、世親以後的印度佛教找到根據。
            望月、村上二氏的中國撰述說大有影響,譬如梁起超的
        《大乘起信論考證》(一九二四)的論旨來自此說。湯用彤
        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也說﹕「但《起信》既可疑,
        序文亦不可據。時賢於此多有論列,茲不詳敘」,而將此論
        書排除於真諦譯本之外。林彥明所著《起信論?新研究》則
        更進一步推斷,《起信論》是在老莊思想影響下成立的偽作
        。戰後我國田養民氏(即曇瑞法師)向日本枺蟠髮W提出的
        博士論文《大乘起信論如來藏緣起之研究》(一九七八年台
        北?地平線出版社中文初版,楊白衣所譯),則下結論說﹕
        「以真諦三藏為其代表,從各經典摘其精髓翻譯,把它歸迹
        於如來藏哲學思想,而中國的文豪及以中國文學之手法予以
        撰修,使其成為卓越的中國化佛書。因此,完成後依例規以
        其代表者真諦三藏之名義發表,並洠觞N不可思議之處。由
        實伲蟻碚f,這是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融合的結晶。要之,
        大乘起信論哲學思想之摘精翻譯之功,應歸於真諦三藏,而
        其文章撰修之功,應歸於梁代譯經場之諸大文豪」。(裕9)
        田氏之說雖未正面支持中國撰述說,實伲掀虼苏f,因所
        謂「摘精翻譯」並未假定有一梵本就叫 《大乘起信論》
       (Mahayana…sraddhotpada…sastra),在印度早先存在之故。

        124頁

            主張印度撰述說的日本學者,可由前田慧雲、境野黃洋
        、松本文三郎、羽溪了諦、常盤大定、鈴木宗忠、宇井伯壽
        、平川彰等人所代表。其中最有權威的一位是宇井伯壽,他
        的基本論點可以歸荆缦隆#ㄔ'10)(1)《歷代三寶記》有
        不可信懀帲P於真諦譯出的記述部分,由於資料來自
        真諦真傳弟子曹毘的《別歷》,故有可信之點。(2)傳說
        是智愷所撰的舊譯論序應該看成後世偽作。因此,由於論序
        之中年數與干支不符合而產生的所有成立年代說必須拋棄。
        關於譯出年代,祇取五五○年此說為是。(3)《法經錄》
        所記太過簡單,很難構成伲烧嬷B譯出的根據。(4)關於
        作者與譯者的古來疑惑與否定說的根據皆非確實,因此向來
        所傳「馬鳴菩薩造?真諦三藏譯」之說最為可取。不過,此
        一馬鳴乃是傳記與年代不明的印度的馬鳴。(5)真諦譯出
        《起信論》的當時;譯語仍需依靠他人創製;因此《起信論》
        譯語與其他真諦所譯論書譯語的比較並非先決問睿#ǎ叮
        真諦進入中國的年代是五四六年,加上他以前的游歷,大致
        可以推算原作者是四二○─五○○左右的人士。
            平川彰在他的《大乘起信論》(一九七三年)主張,《
        起信論》思想是印度佛教教義的直接延伸,云﹕「從《起信
        論》本文來看,或從真諦當時的中國佛教界文獻來看,我們
        可把《起信論》看成印度撰述,即《寶性論》、《楞伽經》
        出現稍後,一位印度大乘佛教徒所撰出者。」(裕11)平川又
        在《印度佛教史》附加以下三點。(1)在六世紀後半的中
        國佛教主要學者之中,不可能推出真諦以外的《起信論》作
        者。(2)就文體言,具有「…故」形式而表示理由的文字
        常在主張命睿幔慌c後文連起的用例甚多,可為梵文
        翻譯的例證。(3)漢譯《寶性論》中三聚(正定、不定、
        邪定)之說很簡略,但在《起信論》中則相當詳細。又,阿
        彌陀佛信仰在《起信論》中亦被提及,不唯想見作者知悉如
        來藏思想與彌陀信仰的關聯,故如此提起。這些思想內容都
        是此論實為印度佛教教學直接延伸的證明。
            柏木弘雄大體上承接宇井、平川二位的說法,也認為《
        起信論》是在第五到第六世紀之間成立,可能是在印度或中
        國(或扶南等地),亦即在印度佛教思潮的直接延長線上,
        有此理論的構築,而由真諦或他周邊的譯經場中某位人士在
        中國譯出。一方面由譯者誦出,另一方面則有包括中國佛教
        學者在內的譯經場工作人員集體加以潤飾,而成立之為現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